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先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现的自然之美、山水之光,彰显的文化之美、习俗之彩,是各地发展旅游的文化宝藏、宣传旅游的文化名片。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用节气文化丰富旅游内涵,用旅游推广弘扬节气文化,本报开设“跟着节气游中国”栏目,展现各地推动节气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发展实践,以及广大游客体验节气物候习俗、体味节气文化魅力的生动场景,敬请关注。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3月20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春分。春分有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随着燕子、春雷、春雨的到来,各地游客也在民俗活动、踏青赏景中迎接春天。
“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2月3日,正月初六,立春节气如约而至。立春至,好“巳”生,先后申遗成功的“二十四节气”和“春节”邂逅,为广大游客带来迎春的新体验。
1月20日是大寒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小寒大寒,收拾过年”,大寒时节,年味日渐浓厚,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乡镇大集红火热闹,人们回家团圆的心情一天比一天迫切。
1月5日是小寒节气,小寒至、年味浓,家家户户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做着准备。迎春灯会、民俗展演、非遗体验、巡游贺岁……各地春节文旅活动也陆续拉开序幕。
俗话说“冬至大如年”,冬至象征着吉祥和团圆。冬至有吃饺子、吃汤圆、喝羊肉汤、画消寒图等习俗,传递着人们对烟火气的期盼。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10月23日,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悄然而至。霜降是一年中有霜期的开始,也是秋季向冬季的过渡。此时,天空澄明,秋景浓郁,寒意愈盛,凝露成霜,随着落叶萧萧归向山林,辽阔天地间一片清明,正是秋季出游、品尝美食的好时节。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10月8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在这秋意浓厚的好时节,市民游客纷纷相伴登高望远、出游赏菊,品美食、观秋色,尽享秋日浪漫。
忽觉秋已至,因循处暑来。8月22日,时至处暑,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2个节气,意味着“三伏”将尽,稻谷飘香、瓜熟果硕的收获季节即将到来。
“烦暑郁未退,凉飙潜已起。”8月7日,时至立秋,暑热渐消的清朗沁人心脾,丰收在望的大地令人欣喜,赶秋、晒秋的热闹让人沉醉,味蕾上跳跃的鲜美丰润让人畅快,不少游客循着秋意,赶赴一场秋实之约。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7月22日,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到来。大暑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湿气最盛的时期,滚滚热浪席卷大地,在似火骄阳中开启“湿热交蒸”模式。而此时正值暑期旅游旺季,游客们避暑纳凉,休闲养生,各有所得。
7月6日迎来小暑节气。“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过,一日热三分”……民间流传的各种谚语,都形象地描述了小暑的节气特征。小暑一到,暑期旅游旺季随之而来,游人或赏荷乘凉,或品尝美食,或体验民俗,心中多了一份快乐。
“骄阳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6月21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夏至到来。嫩荷初绽,蛙鸣蝉吟,盛夏气息弥漫大江南北。
连日来,各地围绕小满节气组织丰富多彩的农事、文旅活动,让游客走进田间、文博场所,了解小满节气风俗,体验诗意田园魅力。
5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连日来,丰富多彩的迎夏习俗活动在各地热闹开展,寻味立夏之美、品游万里山河成为市民游客的出游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