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常德始建于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古称武陵、朗州,别名“柳城”。老子一句“为天下溪,常德不离”,为善德文化写下注脚,也为始名于北宋的“常德”注入了更深文化底蕴。
常德东临洞庭湖,西连张家界,融武陵山的雄奇险峻、洞庭水的烟波浩渺于一体,自古有“云贵门户,黔川咽喉”之称。
沿着穿紫河畔的常德河街漫步,人们可以感受到这座城市浓厚的文化氛围。
非遗展演·鸳鸯走马楼
鸳鸯走马楼是常德河街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走进鸳鸯走马楼,游客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戏台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常德丝弦余韵悠长,澧水船工号子浑厚嘹亮,常德高腔激昂高亢……目前,这里已常态化开展惠民非遗展演,精彩表演轮番上演,让观众能充分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2024年10月2日,湖南常德河街鸳鸯走马楼前人潮涌动。新华社记者 程济安 摄
常德丝弦:古老的说唱艺术
集说、唱、表为一体,常德丝弦自宋明时期在当地流行。这门以唱为主、说唱穿插交替的艺术样式,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常德丝弦剧照(资料照片)
常德高腔:“戏窝子”里的艺术奇葩
富于表现力的动作程式,模拟飞禽走兽或其他动静物态的身法动作,穿插精彩的特技……常德高腔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一众地方戏曲中独树一帜。
常德高腔《打樱桃》剧照(资料照片)
澧水船工号子: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澧水是湖南省四大水系之一,船工们的劳动号子因时因地因人即兴而起,音调丰富、口口相传,极具动感与节奏感。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澧水船工号子蕴含着劳动人民团结勇敢、坚毅勤劳的精神,昂扬向上、不畏风浪的面貌。
2024全国原生态船工号子邀请展演在常德河街举行。常德日报记者 裴维维 摄
非遗文创·非遗文创展区
鸳鸯走马楼外的非遗文创展区,常德木雕、桃源刺绣、常德擂茶等本土非遗项目和文创产品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让大家在近距离感受本土非遗的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的同时,还能“一站式”选购不同种类的非遗文创产品。
木雕:时光流淌,故事永恒
常德桃源、安乡等地盛产木雕,内容写意传神、富有意趣,生动活泼的画面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潘能辉和妻子胡美华在湖南常德河街展示木雕。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桃源刺绣:雅俗共赏,淳朴不羁
作为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桃源刺绣可追溯至夏商,色彩饱满明艳,造型夸张浪漫,极具生命张力。
在湖南常德河街展示的桃源刺绣。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常德擂茶:常德人的待客首选
源于汉、盛于明清,擂茶至今仍是常德人待客的首选美食。这项舌尖上的非遗不仅让人们体验到常德的老味道,也体会到蕴含其中的匠心传承。
2024年10月2日,在湖南常德河街,擂茶馆店长伍克祥正在制作擂茶。新华社记者 程济安 摄
近年来
常德河街不断“上新”
80多项非遗丰富多样
共同汇成了这片土地的文化特色
让常德河街文韵悠长
(综编整理自新华社、央视新闻、常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