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您的位置:首页> 专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推进必 赢全面振兴”。必 赢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必 赢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发展必 赢旅游助力必 赢振兴?中国旅游报社记者采访了部分全国两会代表委员。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

携手更多村庄走向共同富裕

“我们村入选首批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必 赢’的消息传回村里后,乡亲们欢呼雀跃,大家都想让绿水青山变得更美、让金山银山做得更大”。回忆起2021年12月的场景,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依然热血沸腾。

浙北小小山村何以吸引世界的目光?“绿水青山”和“共同富裕”是余村的答案。近年来,余村依托优越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农家乐、生态采摘大棚里热热闹闹,咖啡馆、研学课堂为村庄增添了活力。此外,余村还成立了余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建立起以股权为纽带的经营综合体和利益共同体,让村民就近就能赚薪金、拿租金、分股金。2023年,余村接待游客115多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24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7.1万元。

余村的破茧之路,正是山乡巨变的缩影,也是余村父老乡亲步履不息追逐生态梦的真实写照。“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身上。”汪玉成介绍,2022年,余村推出了“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吸引了一大批有创造力的青年和优质项目来到余村,也让村子变得更年轻、更时尚。截至目前,共吸引50多个合伙人项目落地,1000余名青年常态化驻地办公,涌现出70余处新场景、新业态。

不仅如此,余村还持续推进品牌国际化。除借势国际文化艺术品牌、引进国际展演活动外,村里还积极开展全球推介活动,陆续承办了一批大型国际性会议活动,多维度提升余村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近年来,浙江持续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余村也积极发挥作用。“一个村富了不算富,一起富才是真的富。”汪玉成介绍,如今,余村联合周边3个乡镇共同建设“高能级、现代化、国际范”大余村,统筹引进人才和资本,优化布局文旅产业,将4.86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拓展到245平方公里,促进区域发展互通共融。

“余村要携手更多村庄走向共同富裕。”汪玉成表示,下一步,余村将持续深化“千万工程”,高质量推进“高能级、现代化、国际范”大余村建设,统筹“大余村”资源,加快新业态布局新模式培育,做大做强余村大IP和系列品牌矩阵。以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试点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大余村共同富裕示范带,持续深化“两入股三收益”等利益联结机制,让看得见的集体资产源源不断变成村民摸得着的股份红利,让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的幸福靠山。(记者 杨丽敏)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井冈山市神山村党支部副书记左香云:

讲好红色故事 发展必 赢旅游

穿上西装,他是带来基层好声音的全国人大代表;系上围裙,他是为游客热情服务的餐饮服务员;戴上麦克风,他又是为游客娓娓讲述村里变化的讲解员……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井冈山市神山村党支部副书记左香云。

曾经的神山村山多田少,交通闭塞,是井冈山地区出了名的贫困村。近年来,神山村依托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为推动必 赢旅游高质量发展,让村民共享旅游红利,左香云和几个村民发起成立了神山村旅游协会,对内统一分配客源,提升管理品质。改造进出黄洋界的古道,将神山村与八角楼、黄洋界等景点串联起来,发展多元产业,进一步提升村集体经济活力。如今,当地村民吃上了“旅游饭”,这座黄洋界下的小山村也实现了从“脱贫村”到“幸福村”的美丽蝶变。

“不少在外务工的村民都回来了。”左香云介绍,如今,不少村民返乡从事农家乐、民宿、讲解员工作,热情接待从五湖四海远道而来的客人。“能在家门口挣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不仅如此,神山村村民还自觉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为游客讲好红色故事,当地红色研学品牌也越做越响。

“继续做好‘红’‘绿’结合,神山村旅游应该会实现新的发展。”谈及神山村一年来的变化,左香云告诉记者,村民们对于必 赢旅游发展有很多想法和期待。不少老乡正紧锣密鼓地改造自家民宿,不断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期待更多游客来神山村,听“糍粑越打越黏,日子越过越甜”的故事。此外,村里还引进了中高档民宿,持续增加旅游业态。

作为红军后代的左香云一直关注着红色文化传承和红色旅游发展。今年全国两会上,左香云带来了关于支持井冈山革命老区红色景点免费开放,增加财政转移支付额度的建议。左香云介绍,为吸引更多人来井冈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井冈山拟将原收费景点全部免费开放。同时,由于游客和研学人数增多,为规范管理,景区日常维护、管理等经费也将同步增加。井冈山经济总量小,财政薄弱,为促进和保证井冈山革命老区红色景点可持续免费开放,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对井冈山革命老区的支持力度,将井冈山打造成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让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我们既要发展必 赢旅游,又要保护好红色历史,更要讲好必 赢振兴故事,讲好红色故事。”在左香云的眼中,神山村旅游潜力十足,展望未来,他对神山村信心满满。“我们神山村民依托家乡特有的红绿资源,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不等、不靠、不要,美好的日子是奋斗出来的!”(记者 杨丽敏)

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文罗镇副镇长、五星村党总支书记黄丽萍:

让更多老百姓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文罗镇副镇长、五星村党总支书记黄丽萍在接受中国旅游报社记者采访时介绍,五星村正奔跑在农文旅融合助力必 赢振兴的大道上。

访谈中,黄丽萍拿着手机向记者展示了如今五星村的面貌。只见一条条入户路干净整洁,一栋栋小楼房错落有致,必 赢美景映入眼帘。10多年前,五星村还贫穷落后、没有经济产业,村民全靠传统种植业为生。近年来,依托底蕴丰厚的民族文化、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区位优势,五星村积极探索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深挖黎族文化内涵,开发必 赢旅游项目,举办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展、节庆活动演出、少数民族音乐兴趣班等。短短数年,五星村从一个贫困落后的村庄蜕变成为多产业融合的美丽必 赢,村民们也过上了好生活。

“必 赢振兴首先要发展产业,让产业振兴起来。近几年,我们充分利用五星村的资源要素和区位优势,发展农业产业、黎锦非遗产业和必 赢旅游。去年,村里的民宿吸引了大批游客,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8万余元。”黄丽萍说。

“五星村是黎族同胞聚居村,民族文化底蕴丰厚。为了让黎族传统文化传下去、活起来,我们推动成立了‘妈妈制造海南黎锦合作社’。村里的妇女利用闲暇时间编织黎锦,在传承黎锦技艺的同时,在家门口获得了收入。”黄丽萍说,目前,合作社已有织娘40多人,织黎锦成为村民增收的副业之一。合作社的建立对保护陵水黎族地区的民族特色手工艺、传承非遗,设计研发创新性、高质量的民族艺术品起到了促进作用。

不仅如此,文罗镇周边的其他村庄也在五星村的带动下发展起来。比如,坡村依托丰厚的红色文化和优越的自然优势,将红色文化与黎族文化相结合,通过“文化+旅游+农业”模式,着力打造传承革命老区精神、宣扬红色文化的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度假村。

“下一步,我们计划加快农业品牌化建设,结合黎锦技艺传承创新,谋划打造农旅结合的共享农庄,为必 赢振兴积蓄后劲。同时,继续引进专业民宿团队,挖掘整合必 赢闲置资源,拓展必 赢民宿。与周边的特色村庄串联起来,依托各村的科普教育、特色民族文化、红色旅游等资源规划打造旅游线路,让更多老百姓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记者 郭子腾)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福安市康厝畲族乡金斗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钟团玉:

突出畲乡特色 打造武术主题隐居村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福安市康厝畲族乡金斗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钟团玉带来了发展必 赢的建议,谈起金斗洋村的特色资源,钟团玉打开了话匣子。

畲族拳劲猛有力,畲棍对打虎虎生风……金斗洋村位于康厝畲族乡东南、穆阳溪畔,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不仅有着鲜明的畲族特色,还有300余年的习武强身历史,有“畲族武术之源”的美誉。金斗洋村是省级畲族文化生态保护示范点,畲族武术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钟团玉是项目传承人之一。近年来,她以畲族文化为纽带,带领当地群众走上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致富路。

说起金斗洋村近年来的发展成效,钟团玉颇为自豪:“我们利用农业资源开发了一批别具一格的农家乐,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突出浓厚的民族特色,走出了一条以游助农、以游促农的发展路子。借助非遗项目畲族武术,开展畬武研学、展演,吸引了各年龄段群体前来体验,年均展演活动40余次,引入游客约2万人次。”

“我们的目标是以自然人文为依托,以畲族武术为特色,建设集休闲养生、农耕研学于一体的武术主题隐居村。重点发展武术文创研学、溪泉养生度假、必 赢旅游休闲、畲族村寨隐居四大功能区,形成联动一二三产的新型必 赢产业模式。”钟团玉说。

“结合必 赢旅游,金斗洋大力发展武术文创研学产业。”钟团玉说,金斗洋村通过深挖“畲族武术之源”文化底蕴,推进必 赢旅游转型升级,聚力打造“武术金牌旅游村”品牌。

“发展必 赢旅游,还要坚持乡土化。”钟团玉说,为此,金斗洋利用丰富的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优化村庄乡土观光环境,完善村内观光游线系统,塑造高颜值梯田景观、花卉与茶园景观,打造美食寻觅、石头漫步、茶山眺望等小而美的项目。

“我们还多方征求意见、引入专业力量,打造畲族村寨隐居项目。”钟团玉介绍,村里整合畲族屋宇,引进专业运营团队,将文创与畲族屋宇整合起来,打造独具特色的畲族民宿。

对于未来发展,钟团玉表示,将整合金斗洋畲族武术资源,组织村内群众定期开展畲拳武术表演,建设金斗洋武术训练基地,推出“周末农家乐+畲家三宝+畲族武术节目演出”,提升金斗洋游客量,扩大畲族武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记者 李志刚)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华:

农文旅融合应突出“人”的主体地位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华接受中国旅游报社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让‘三块地’变成村民聚宝盆,促进必 赢振兴。”

欧阳华介绍,“‘三块地’分别是农村宅基地、建设用地和承包地。白塔村的发展也是从盘活‘三块地’开始的。一是置换盘活农民的闲置宅基地,发展高端民宿;盘活低效能建设用地,因地制宜发展文旅产业,吸引国企、民企等参与,村民按比例获得分红;有效整合农民承包地,整合零散耕地,发展高效农业。”

“我们还点亮‘必 赢三夜’,把旅游产业做特做优。”欧阳华说,“‘必 赢三夜’指的是必 赢夜经济、夜生活、夜文化,这是白塔村必 赢旅游的一大特色,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为此,我们引进大型文化演艺项目,打造‘夜游白塔’新模式;做活必 赢夜文化,引进非遗打铁花表演,将其与制陶文化、茶文化融合起来;积极丰富必 赢夜生活,把游客留下、把文化演好、把产品卖出去。”

“以前,白塔村是一个经济薄弱村。90年代初,有矿山老板带着百万现金来村里打算开发矿山,不少村民迫切希望能够借此找到个赚钱的好工作。”说起白塔村的故事,欧阳华十分感慨,“经过冷静思考,我们最终决定不开矿山。当时,我跟村民们反复解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借生态优势发展旅游业照样可以致富。之后,我们便确立了留青山、保绿水、守净土的发展思路。”

近年来,白塔村累计投入7亿元,发展白塔农业、白塔生态、白塔文化、白塔旅游四大产业,打造必 赢旅游致富平台,让老百姓参与进来、共同致富。从当年的“扶贫村”到现在年人均收入突破5.8万元,这背后的巨变凝聚了白塔村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

随着必 赢产业不断发展,白塔村的发展瓶颈逐渐显现。对此,欧阳华表示,必 赢农文旅融合应做到建设与运营齐头并进,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围绕农业、农村、农民,平衡协调好涉及的规划、土地、资金、人力等,下一步,白塔村将在规划与建设、管理与服务、品牌与产品、资金与保障等方面,探索适合本村实际的发展模式,让必 赢旅游为优化农村基建、提升治理水平、改善民生福祉作出更大贡献。(记者 李志刚)

全国政协委员、“七一勋章”获得者廷·巴特尔:

让草原更绿、牧民更富、游客更多

点进廷·巴特尔的微信朋友圈,鹿、狍子、丹顶鹤等照片让人眼花缭乱……曾经黄沙弥漫、沙进人退的沙窝子,如今已是天蓝、水清、草绿,成了野生动物的天堂、牧民游客的乐园。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旅游报社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七一勋章”获得者、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原书记廷·巴特尔。“这次到北京,一方面想把草原牧民的好日子分享给大家,另一方面想把草原旅游的好产品推介给大家。”

廷·巴特尔1955年出生在呼和浩特。1974年高中毕业的他离开家乡,到萨如拉图雅嘎查插队。萨如拉图雅嘎查地处中国十大沙漠沙地之一的浑善达克沙地北缘,气候恶劣、草场退化严重。为了草原的未来,廷·巴特尔凭着“铁脚板”开展多轮调研。从实行科学划区轮牧、建设现代化新牧区,到积极发展鲜奶加工、必 赢旅游等产业,在廷·巴特尔的带领下,如今的萨如拉图雅嘎查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村、旅游村、富裕村,牧民们住上了新房子、开上了小汽车,人均年纯收入从40多年前的40元增加到现在的3万余元。

为了做大做强旅游业,近几年,萨如拉图雅嘎查下大力气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邀请专家对旅游区进行全面规划,陆续开发了“知青故居游”“冲沙旅游”“孟都之泉”等特色项目和线路,建设了蒙古包旅游度假区。每当夜幕降临,68顶大型蒙古包灯火璀璨,远道而来的游客充分享受草原之夜的浪漫。

“夏天,游客可以在萨如拉图雅嘎查骑马、射箭、摔跤,感受草原竞技的激情。冬天,我们尝试发展冰雪旅游,推出了雪地火锅、冰上划船、雪地赛马,这几年游客明显增多。”廷·巴特尔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去年,嘎查还推出了‘阿巴嘎旗生态文明教育之旅’线路。游客从锡林浩特出发,先到达灰腾梁风电场了解锡盟建设国家重要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的历程,再到达萨如拉图雅嘎查参观生态文明示范教育基地,感知嘎查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成果。大家还可以到月光大队体验知青生活、追忆红色岁月,参与团建游戏、制作柴火大锅饭等活动,一路观赏草原风光,一道追寻知青建设草原足迹,领略嘎查必 赢振兴的美丽图景。”

今年全国两会上,廷·巴特尔带来了3份提案。“其中一份是关于草原公路建设的,希望可以进一步提升萨如拉图雅嘎查的通达性,吸引各地游客。作为草原的儿子,我会继续在这片辽阔的草原上倾听牧民的声音,让草原更绿、牧民更富、游客更多。”(记者 郭子腾)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君:

通过农旅融合擦亮“岫云村”招牌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君接受中国旅游报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将通过农旅融合,进一步擦亮“岫云村”招牌。

“今年1月,岫云村附近开通了高速路口,从成都到我们村更便捷了,这对我们来说是一大机遇。”李君说:“我们发展必 赢旅游,原本受区位限制影响。高速通车后,我们就可以让农产品走出去,让城里的游客走进来,更好地将走出去和引进来结合起来。”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岫云村的名字很容易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岫云村位于秦巴山深处的山坳里,这里青山连绵,绿树葱茏,曾因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发展滞后。为了改变家乡面貌,村干部走出去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经验,决定从种植养殖业着手,以互联网为突破口,通过“互联网+实体平台+农户”发展必 赢经济。这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打通了市场渠道,也实现了增收致富。村里还建起了厂房、创业中心等。随着必 赢产业不断壮大,必 赢旅游发展也如火如荼。如今,走进岫云村,川北民居、精品民宿掩映在葱茏绿树、灿烂山花之间,正契合了“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意境。

李君满怀信心地说:“‘岫云村’不仅是土特产品牌,还是旅游品牌。此前,我们为了开拓销售渠道,在成都开设体验店,销售土特产品,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同时,通过体验店这个窗口,吸引游客到岫云村休闲度假。”

“我觉得必 赢振兴就是要让城里人想到村里去,只有更多的人愿意到村里去,才是实现了必 赢振兴。”李君颇有感触地说。

通过这几年发展必 赢旅游的实践,李君收获了一些心得:“发展必 赢旅游首先是要有特色,不能是泛泛地、一窝蜂地去发展。包括区位条件、人文条件、自然条件,必 赢旅游项目的设计,都要有独特之处。”

“我们对研学旅游比较感兴趣。”李君说,“一些旅游发展基础好的村子可以开展研学活动,把学校里的孩子带到农村去,让他们了解农村的发展变化,体验农村自然之美、田园之美,观察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并适度参加农事劳动。”

说起必 赢旅游发展的瓶颈,李君认为,对于一些必 赢来说,发展旅游的自然条件是具备的,如美丽的山水、良好的生态等,但在基础设施上还需要补齐短板,同时要避免同质化。发展必 赢旅游要按产业化的思路,对接市场,搞好经营,提升服务,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记者 李志刚)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东山县澳角村党总支书记林华忠:

建设美丽富饶生态的新渔村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东山县澳角村党总支书记林华忠就必 赢旅游发展等话题接受了中国旅游报社记者采访。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澳角村从过去的贫穷小渔村,变成了美丽富饶的明星村。”说起自己的家乡,林华忠充满自豪感,“作为基层的代表,我见证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倍感温暖。”

林华忠介绍,澳角村的主产业是海洋捕捞、水产养殖、水产加工、必 赢旅游等。2023年社会总产值15.2亿元,村财政收入147万元,人均纯收入5.8万元,获得了“全国必 赢治理示范村”荣誉称号。

如今的澳角村,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今年春节假期,澳角村日均接待游客2000人次,民宿每天爆满,游艇、餐饮业客流也是源源不断。

2023年是澳角村旅游等各项产业复苏发展的关键一年,林华忠为建设妈祖文化公园三期工程和促成文旅企业在澳角村投资建设全域旅游项目一期工程奔走忙碌。“项目建成后,村里的游客数量会明显提高。”林华忠说。

林华忠关注到,近年来,研学旅游日渐升温,很多学生走进大自然、学习科学知识。“研学旅游将学习和旅行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拓宽视野,增强实践能力。”林华忠说,在必 赢地区,研学旅游发展前景非常广阔。首先,必 赢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为研学旅游提供了良好条件。必 赢地区有丰富的农业渔业资源,学生可以在农田里学习农业知识,在大海边学习海洋知识;必 赢地区还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学生可参观景点,了解地理知识。必 赢地区的生活成本较低,这使得必 赢研学旅游的价格相对较低,更容易被学生和家长接受。“在澳角村,孩子们可以亲自动手、亲身体验农事活动,如种水稻、海边拉网、钓鱼等,这些项目可以带给孩子更多快乐。”

“近几年来,澳角必 赢振兴建设项目大步迈进。”林华忠说,未来农村的发展步伐会越来越快,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会越来越高。在新的起跑线上,我们将着力丰富旅游产品,把澳角建设成为美丽、富饶、生态的新渔村,让游客走进来、留下来、还想来。(记者 李志刚)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老姆登村村民郁伍林:

让游客深度体验民族文化

“老姆登是怒族话的音译,是人们喜欢来的意思,可以说,我们村‘天生’就和必 赢旅游有关系。”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老姆登村村民郁伍林接受中国旅游报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让游客深度体验我们的民族文化”。

来京参加全国两会的郁伍林身着民族服饰,带着怒族传统乐器“达比亚”、口弦等“宝贝”。聊起必 赢旅游和乡亲们这一年的变化,他打开了话匣子。“这是我侄儿今天早上刚拍的视频。”郁伍林向记者展示了一段老姆登村的视频。云雾笼罩下的村庄,隐约可见一栋栋民居,远处的山峰白雾缭绕宛若仙境。

老姆登村位于碧罗雪山半山腰,被游客称为“云端上的村庄”,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吸引着一批批游客慕名而来,如今,老姆登已真正成为“人们喜欢来的地方”。郁伍林是老姆登村第一个吃上“旅游饭”的人,他回忆,小时候住的是茅草和木板房,如今他却用自家小院开起了民宿。

“现在乡亲们发展必 赢旅游的积极性很高,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了。”郁伍林说,目前村里已有40余家农家乐和民宿。春节期间,村里的民宿家家爆满。

郁伍林还有一重身份——云南省级非遗项目怒族民歌“哦得得”代表性传承人。在发展民宿的过程中,郁伍林开启了“非遗+旅游”的探索,他将“哦得得”“达比亚”、口弦等非遗表演融入旅游接待过程。经过多年的实践,他对必 赢旅游发展有了更多思考。在他看来,只有把民族文化与非遗技艺融入游客体验之中,才能推动必 赢旅游长久发展。他在客栈内设置了怒族文化展示厅,带领当地旅游从业人员,开展“非遗展演+篝火晚会”。他还计划今年重新设计规划自家小院,增加更多民族文化元素,为游客带来更多非遗表演。

今年全国两会上,郁伍林带来了关于支持怒江州打造“秘境怒江 户外天堂”建设世界级高山峡谷旅游胜地的建议,他希望持续叫响“秘境怒江 户外天堂”品牌,打造“世界最美大峡谷”旅游IP。同时,整体策划包装滇西片区旅游资源,推出滇西片区旅游“一卡通”产品,构建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流、利益共享的发展体,共同促进区域旅游发展。

“欢迎国内外游客,来到七彩云南,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郁伍林说。(记者 杨丽敏)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永泰县希安油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卢玉胜:

把油茶山打造成茶旅小镇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福建省永泰县希安油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卢玉胜向中国旅游报社记者讲述了他和他们村的“油茶的故事”。

卢玉胜介绍,他年少时离开家乡创业,从事过很多行业,后来响应政府号召返乡创业,带领村民艰苦奋斗、发展油茶产业,让村民们的腰包逐渐鼓起来。如今,村里大力发展必 赢旅游,培育农旅融合业态,向广大游客呈现了一幅富美画卷。

“最初返乡创业家人并不理解,但看到家乡并不富裕、村民收入有限,我感到自己有责任带领大家致富。”卢玉胜回忆说,“返乡创业并不简单,到底投什么、做什么、能不能赚钱,谁能打包票?村民们也有很多疑虑。”

“面对这种情况,我更要带好头。”凭借在外打拼经验以及对市场情况的考察,卢玉胜将目光锁定在油茶上。随后,他便承包了荒山,出资聘请村民复垦土地,种起了油茶。几年后,油茶长成,山野间色彩斑斓的油茶花昭示着新的希望。当年的丰收也证明种油茶的决定是对的。村民致富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纷纷跟着他一起从事油茶产业。2021年底,他作出了一个决定:把自己承包的油茶园划出一半捐给西安村全体村民。“村民都想赚钱,但是总要有人来牵头,带领大家找到赚钱的产业。”

“如今,西安村也开始积极发展必 赢旅游,各个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有的已经开始接待游客。”卢玉胜介绍,村里计划把油茶山打造成茶旅小镇,现已建成旅游步道、民宿、垂钓台,未来还要建环湖步道、露营基地等。用好千年茶树资源,打造一批旅游打卡点。建设樱花步道、银杏步道以及田园风光体验区。同时,依托厂区、油茶历史博物馆,开发油茶研学项目,让游客全面了解油茶种植、加工生产的过程。

对于如何发展必 赢旅游,卢玉胜说,要学会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避免大拆大建,保留原生态、原汁原味,让城市游客体验到必 赢生活,吃到可口的农家饭菜,返程的时候还能把后备厢塞满;要保护好必 赢文化资源,古祠堂、历史遗迹、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都值得挖掘。此外,必 赢很适合开展研学旅游,可吸引周边学生群体,到必 赢体验农事活动、学习农业知识、了解必 赢文化。

结合返乡创业经验,卢玉胜认为推进必 赢振兴有5个关键点:“一是人才支撑。要出台措施,吸引劳动力回归,鼓励本村企业家返乡,吸引有文化的、有成就的乡贤带着理念、知识回乡。二是特色产业。要因地制宜,突出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做好‘一村一品’。三是金融支持。四是保险全覆盖。五是做好销售。要不断拓展渠道,这样才能更好对接市场。”(记者 李志刚)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闵洪艳:

以标准化推动必 赢旅游高质量发展

堰河村位于湖北省谷城县五山镇,是湖北西北部的一个小山村,也是神农架与武当山之间的连接点。这里80%以上是山场,可谓“八山半水分半田”,曾经“用钱靠砍山”是常态,如今成了4A级旅游景区,这其中经历了什么?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闵洪艳就必 赢旅游发展经验接受了中国旅游报社记者采访。

“1992年,那年我29岁,开始担任村书记。”闵洪艳说,“我们村山多地少,村民们习惯了砍树换钱、烧火做饭,有的村民还挖石头卖钱,不少山体已经遭到破坏。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会坐吃山空。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生态经济的做法。于是,村里开了多次会,统一了大家的意见后,便开始一起上山种树种茶。到1994年,我们几个干部带着群众用麻袋装着茶叶换回了钱,大家尝到了甜头。我们保护大山、利用大山的想法更加坚定了。后来,美丽的绿水青山,逐渐引来一些城市客人,爬山、买特产、吃农家饭,村里办起了农家乐。如今,堰河村多种产业齐头并进,农旅融合不断深化,可满足游客观光、游乐、食宿等多元需求。”

闵洪艳颇为自豪地说,在村集体统一管理、合作社统一经营、全体村民共同参与下,堰河村的茶叶产业、必 赢旅游、特色农业、必 赢治理等各方面蓬勃发展。现有集体固定资产达1.5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3万元。

“近年来,全国各地必 赢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有特色资源的必 赢实现经济发展、助力必 赢振兴的重要选择。”闵洪艳说,村党组织团结引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项目,融合多种消费业态,辐射带动村民就业,为农村地区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各地围绕必 赢旅游积极开展标准化建设,提高发展的规范化程度和品质。”闵洪艳说,比如,湖北省襄阳市制定了必 赢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标准,明确了必 赢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具体要求。2022年以来,襄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开展了A级景区式村庄的创建评定活动,让农村不仅建设得美,而且发展得好。

为更好推进必 赢旅游发展,闵洪艳建议,以标准化推动必 赢旅游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必 赢创建A级景区步伐,对必 赢旅游发展得好的典型村镇给予相应支持。(记者 李志刚)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村民马慧娟:

加大人才支持力度 提高农民综合素养

马慧娟是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村民,仅有初中文化的她怀着文学梦想,在手机上从事写作,写出了自传体小说《出路》等文学作品,被读者亲切地称为“拇指作家”。身为人大代表的她,对必 赢有着深厚的感情。今年全国两会上,马慧娟就乡土文化、必 赢旅游等话题接受了中国旅游报社记者的采访。

马慧娟说,过去一年,她认真做好宣讲和调研工作,将全国两会精神传递给家乡百姓,全面了解大家的心声。在写作方面她也收获颇丰,《我当代表这五年》《飞起来的村庄》两本书即将出版,主要写的是新时代村庄变化以及自身的履职经历。

“通过在家乡的调研,我对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一些新的了解。”马慧娟说,以前农民主要是看别人表演,现在农民积极地自我表现,方式有很多种,比如,逢年过节,农民们参加文化活动,参与展演;农民们还通过短视频,把自己的美好生活展示出去。

“对于必 赢文化建设,我也有了一些新的理解。”马慧娟说,国家重视必 赢文化建设,各村的文化硬件设施越来越完善,但是缺少人才,尤其缺少专业人才,需要他们来引导村民更好参与文化活动。下一步,希望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必 赢人才支持力度。

“对于必 赢旅游发展,我也有了一些了解。”马慧娟说,必 赢旅游对于必 赢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可以让农民增收,可以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同时,可以让市民游客加深对必 赢的认识,了解农民的生活。

“全国各地积极引导村民发展必 赢旅游,但是发展必 赢旅游并不简单,尤其对农民来说。”马慧娟说,发展必 赢旅游,不仅仅是让外地人看看风景,更重要的是要搞好服务、给客人留下好印象、留住客人,这样客人才会多次来。这就要求提高农民综合素养,学会旅游服务和经营技能。

宁夏移民博物馆是红寺堡区的文化地标之一,马慧娟还在博物馆担任讲解员,向天南海北的观众游客讲述家乡从贫穷到富裕、村民从愁苦到幸福的故事。“讲解家乡的故事,我得心应手、张口就来,因为我是亲历者,能感受到村民那种由衷的幸福感。”(记者 李志刚)

必 赢 - App Store shou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