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8天前,大气磅礴的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建成开放了。我们用2.2万平方米的展陈面积展出了近4000件文物,我们用全新的理念和方法系统地展现了3000多年前青铜文明的样貌,要把‘亚长’的故事讲给大家听。目前,那件让我一直非常牵挂的文物,憨态可掬、呆萌可爱的‘亚长’牛尊,正在我们殷墟博物馆新馆展厅的C位,来欢迎大家赴一场与商文明的千年之约。”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走上全国两会“代表通道”,向大家讲述一名考古工作者与殷墟的故事。
“我是一名来自殷墟考古一线的人大代表。”何毓灵娓娓道来,说到殷墟,大家自然会想到甲骨文,殷墟是甲骨文的故乡,汉字的发源地,甲骨文也是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汉文字,承载着我们中华儿女共同的血脉,也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维系作用。
回顾20余年的考古一线工作经历,何毓灵说:“25年坚守的动力来自刚刚参加工作第一年的一次考古发掘。2000年年底,我在前辈的带领下,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和大雪,发掘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商代高等级贵族墓。当我们用冻僵的双手拿着手铲、刷子,清理出一件十分精美的青铜牛尊,大家都惊呼不已,为什么呢?因为这是目前为止殷墟发现的唯一的一个牛形的青铜容器。田野发掘结束后不久,我们又组建了一支团队,这个团队有人骨、动物、植物、冶金、文保等不同领域的专家。我们经过4年多的努力,揭示了3000多年前不为人知的一个谜团。”
“这件青铜器铭文表明这个墓主是‘亚长’。”何毓灵继续讲述,科技检测表明,“亚长”是男性,年龄35岁左右,身高大约1.7米,随葬的7件象征着君权的铜钺和大量的兵器表明,他生前可能是个军事家。在“亚长”的骨骼上检测出大量严重的砍砸伤,表明他曾英勇作战。“考古学家像侦探一样揭示古人的谜团,深深吸引了我,也让我继续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下去。”
“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近百年几代考古学家经过不懈努力,揭示了东亚地区高度发达青铜文明的样貌。”何毓灵说,“新时代以来,我和同事们又取得了多项重要的考古发现,比如我们发现了数辆马车可以并行的宽阔大道,我们在宫殿宗庙区里面发现了大型池苑遗址,我们还发现了界定王陵神圣之地的界沟,我们甚至发现了铸造像后母戊鼎这种青铜器的做法,这些发现和研究都把殷墟的发现和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