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文献修复肇始于国家图书馆成立之时,历经113年的风雨岁月。伴随祖国的不断发展,国图文献修复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发展成集文献修复保护、修复技艺传承、培训教学、保护技术研发为一体的专业化大型文献修复机构,进入了古籍修复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组是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修复组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名、全国技术能手三名,先后荣获2014年第五届“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2018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团工委“青年文明号”。
目前,这支队伍在编正式员工15人,其中,1987年后出生人员9人,占比60%。年轻的修复师普遍具有硕士学历,学科背景涵盖文物修复、文物保护、美术史、化学、材料学等,科研素养好、领悟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为文献修复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推进技艺传承、技术创新,履行大国工匠的责任使命,引领行业发展
国家图书馆非常重视古籍修复技艺人才梯队建设。在师徒传承、在职培训、项目历练等方面,国图积极为青年人成才争取机会、创造条件,鼓励青年修复师们在工作中挑大梁、担重任、出成绩。近年来,在“国图藏清宫天禄琳琅书修复项目”“2016年国图新入藏西夏文献修复项目”“天成二年(927)《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修复工作”“《永乐大典》‘湖’字册修复工作”等重点修复工作中,一批年轻、优秀的修复师脱颖而出,正在迅速成长为国图古籍修复的中坚力量。
在完成修复的同时,年轻人将修复过程及技术、经验进行梳理,总结成修复案例的文章和著述,与业界分享。出版的《西域文献修复案例》《三件早期印刷品修复案例》得到业界好评。
文献修复工作中
二、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科研成果丰硕,逐步突破修复材料的瓶颈
修复组的青年人积极寻求科技助力,让修复行业从经验传承进入融合科技的新时期。馆内科研项目“古籍文献及修复用纸张纤维原料与显微图谱”“古籍修复用纸自行抄造研究”“修复用小麦淀粉自制”“古籍用丝织品面料自行织造研究”等取得突破,填补国内空白,提高了古籍修复质量和工作效率。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开展的智能古籍书叶修补系统相关技术验证工作进展顺利。青年修复师积极参与制定“古籍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文献修复用纸选配标准化研究、“拓片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等行业标准,推进古籍修复标准化进程,有力支撑了修复工作的科学规范和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影响力快速提升,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近年来,积极选派古籍修复专家,为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举办的各类古籍修复培训活动提供教学服务,年超过1000课时。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先后举办“全国古籍修复技术与工作管理研修班”“法帖修复技艺传习专项研修班”“印谱修复技艺传习专项研修班”。此外,修复组以“随师工作”方式为新疆、西藏、内蒙古等民族地区以及多家党政军单位培训修复人员。
在“青年文明号开放周”活动中,修复组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在京高校师生,以及北京出版集团、中国书店等有古籍修复相关业务需求机构的青年团员实地观摩古籍修复工作流程、开展业务交流,为古籍修复社会力量注入新理念,传播社会正能量,促进行业文化发展。修复技艺、修复工作也引发了社会极大关注。国图古籍修复工作的先进事迹正越来越多地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得以传播,在《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中,修复师的职业风采、精湛的修复技术,让社会公众进一步加深了对于古籍修复工作的认知。
文献修复工作中
四、青年修复技艺逐步成熟,得到业界认可
国家图书馆高度重视古籍修复工作梯队建设,一批青年修复师们正逐步成长为岗位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在珍贵文献的修复工作中、在修复室改造工程规划设计中、在文物修复资质的申请中、在重要国事活动的筹备过程中,青年修复师们凭借优秀的素质和过硬的专业技能,为各项工作的圆满完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020年,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全国古籍修复技艺竞赛”中,国家图书馆以青年修复师为主参加竞赛,并在竞赛设立的五个一等奖中占据了三席,充分展现出国家图书馆青年修复师的专业实力。
百余年的积淀发展,几代人的耕耘奋斗,国图文献修复团队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越来越强。当前,青年修复师正积极将理论与实践、经验与科学融合,与时代同行,与时间赛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岗位,为推动新时代古籍工作高质量发展、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贡献国图青年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