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悠久,成绩斐然
良渚古城考古队是一支成立四十余年的考古队伍。 197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立不久,即在1981年发掘了吴家埠遗址,建立了良渚考古工作站。三代考古人持续不断地在良渚遗址区进行了多次考古工作,发现反山、莫角山、瑶山、汇观山等重要遗址,并调查确认135处遗址,从而提出良渚遗址群的概念,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曙光”。1996年,良渚遗址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划定42平方公里的保护范围。2006至200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斌通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发现了面积近3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遗址,是同时期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址,被誉为“中华第一城”。2009年,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确认面积达6.3平方公里的外郭城。2011年,利用卫星遥感(RS)技术确认由11条水坝构成的外围水利系统。目前已确认良渚古城核心区包括宫殿区、城墙、外城,城外分布有世界上同时期最完备的大型水坝系统、祭坛及贵族墓地及郊区,整个城市系统占地面积达100平方公里,规模相当宏大,是完全可与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哈拉帕文明相媲美的都城遗址。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成为我国第55处世界遗产。
团队成员照片
二、国际认可,荣誉等身
良渚古城考古项目是国家文物局重点项目,已成为全国大遗址考古及多学科合作研究的典范,受到国际考古学界的高度关注。随着良渚古城遗址的遗产价值不断揭示,良渚古城考古及申遗工作得到国家、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2012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程序正式启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了批示,充分肯定了良渚遗址的考古工作成果,指出“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良渚古城的考古工作获得许多国家级荣誉,反山、瑶山、汇观山、莫角山、良渚古城、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六项考古发掘成果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良渚古城和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两次获得国家田野考古一等奖,一次获得国家田野考古二等奖。2013年,良渚古城考古发掘被评为世界考古十大发现。2020年,团队陆续获得“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2018-2019年度省级青年文明号”“品牌杭州·生活品质总点评年度人物”等荣誉,团队10位成员被评为浙江省良渚古城申遗工作卓越贡献表彰对象和申遗先进个人。团队编著的《良渚古城综合研究报告》在第九届西湖城市学金奖城市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征集评选活动中荣获金奖,同时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2021年,号长陈明辉同志获得了“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荣誉称号。
为公众讲解实验室考古工作流程
三、梯队完善,成果丰富
良渚古城考古队人员齐整、梯队完善、学科完备。团队包括领队5人,执行领队8人,另配备有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地质考古、遥感考古、水利考古、文物保护等多个研究方向的专业人员。团队出版专著二十余本、译著二十余本,发表学术论文两百余篇,承担考古发掘与勘探项目数十项,承担国家重点课题项目10项,如“良渚遗址考古发掘与勘探”“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良渚子课题”“长江下游区域文明的演进和模式——从崧泽到良渚”“中国科学院973项目-末次冰消期极端气候环境、稻作农业起源发展与人类适应”,还承担了省级重点课题20余项。此外,良渚古城考古团队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清城睿现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陕西龙腾文物保护公司等国内考古机构和日本金泽大学、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国外机构进行广泛深入的多项研究课题的合作。无论从人员配置,研究深度和取得的成果,良渚古城考古队都堪称国内大遗址考古最强团队。
青年同志进行考古发掘
四、传承有序,服务公众
除了考古研究,团队十分注重社会服务。本着“免费面向公众、努力满足公众了解考古知识需求”的宗旨,从2019年起,良渚考古队的青年同志利用每个周末义务引导公众进行考古体验,以公众考古、策划展览、举办讲座、出版图书、撰写微信公众号文章等多种形式,积极向社会公众展示相关的考古与科研成果,目前已开展公众活动近百次。
同时,不断提高良渚古城田野考古、考古研究和展示利用的国际化水平,与国外相关考古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加强国际合作和人员交流互访,倡导与国外同期文明的对比研究,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建立标准化、现代化、高水平的考古工作站、标本库房和科技实验室,不断改善硬件条件,配置先进、完备、统一规范的设施装备,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