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您的位置:首页> 专题>

作为博物馆与公众沟通的桥梁,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肩负着传播历史文化、开展宣传教育、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使命。在工作中,社会教育部确定了全力打造地区社会教育中心的总体目标和历史文化传播、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三大任务,构筑了具有一流环境、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队伍的文化服务平台。作为青年集体,社会教育部员工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在岗位一线上尽展风采,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在社教工作中锐意创新,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积极向上、屡创佳绩,在美好青春里奋斗拼搏,展现“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的青年风貌。

一、凝心聚力,锻造一流社教队伍

社会教育部讲解员们工作在博物院“第一线”,是公众与博物馆沟通的桥梁纽带。社会教育部从人员的招聘、培训到考核、管理层层把关,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整体素质,为观众讲好内蒙古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提供规范、舒适、贴心的服务。这支爱岗敬业、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的青年集体,平均每年接待观众150万人次,开展各类社会教育活动近2000场次,为不同群体提供高品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出色地完成了各项重要讲解接待任务,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观众的好评,多次获得荣誉表彰。

4.jpg

内蒙古博物院讲解员们

二、明确定位,践行为民服务宗旨

面对新的形势,社会教育部以服务社会公众为中心,实现了从收藏与展示向文化传播、教育欣赏、公众服务等多元化角色的转变,始终把观众满意作为永恒的目标。

博物院免费开放后,观众量激增,是原观众量的十倍之多,特别是在节假日期间,更是创下日观众量25000余人次的最高纪录。无论刮风下雨,无论节日假日,社会教育部的全体员工始终坚持奋战在“第一线”,用一场场专业的讲解、一个个精心策划的活动,丰富公众的节日文化生活,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使命。

3.jpg

讲解员为同学们讲解

三、突出特色,构筑社会教育体系

社会教育部依托陈列展览,科学分类、合理定位、有的放矢,围绕“重过程、重体验、重参与”的教育理念,形成了十大类针对不同受众的教育项目,实现了教育分类科学化、教育项目系统化、教育手段多样化,构建了既具有民族地区特点又符合博物馆发展规律的教育体系。针对青少年的品牌活动“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自2005年开办至今已举办近千期,参与学生近20万人次,荣获国家文物局“最佳未成年人教育”项目,并入选首届“中国博物馆教育项目示范案例”评选优秀案例。依托博物院文物资源优势举办的“博苑讲坛”累计开展了83期90场讲座,先后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首批“文化宣传品牌”和“内蒙古品牌讲堂”荣誉称号。每年寒暑假举办的小讲解员培训班,已有来自440多所学校的6000多名学生参加培训。紧密围绕陈列开展的“相约周末”活动设计开发近150门课程,举办活动300余场,参与观众6000余人次。博物馆教育资源课程化代表项目“行走中的博物馆” 开设课程52门,累计授课约400个课时,参与学生近2万人次。流动数字博物馆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先后走进内蒙古12个盟市85个旗县,累计展出416场,随车举办社会教育活动199场,让21万余名基层群众感受了博物馆的文化魅力,入选全国文博社教百强案例,被老百姓们亲切地称为“流动的文物乌兰牧骑”。“聚焦节庆”教育项目从中国传统节日里寻找亮点题材,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深受观众喜爱,多次被《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此外,社会教育部还积极创新宣传载体,利用新媒体平台,以直播观展、文物精讲、短视频微课、H5知识问答等形式开展线上活动,并与新华网等平台合作推出专题栏目,累计点击量达6000万次,构建起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展示传播体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社会教育部凭借着勤勉敬业的工作作风和扎实过硬的业务素质屡创佳绩,获得各项荣誉60余项。其中,获得“青少年科技创新基地”“巾帼文明示范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百姓最佳口碑单位”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教育基地命名30余项,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学雷锋示范点”“全区巾帼文明示范岗”“五四青年集体奖”“内蒙古青年创新创业创优标兵集体”等10余个荣誉称号。讲解员队伍优秀人才辈出,多次获得全国讲解大赛的一等奖、二等奖,荣获“金牌讲解员”“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社教团队开展的“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行走中的博物馆、流动数字博物馆等教育项目荣获10余个国家级奖项。2022年,小小志愿者服务项目被中宣部志愿者服务促进中心、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授予“喜迎二十大强国复兴有我——青少年中华文物我来讲”优秀博物馆志愿服务推介项目。“博物弘文守望相助”志愿服务项目先后入选全国博物馆志愿服务典型案例和边疆民族地区志愿服务典型案例。

竞彩比分官网-竞彩比分开户-竞彩比分注册 shou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