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衡阳市蒸湘区聚焦“制造立市、文旅兴城”发展战略,深化文旅、农旅、城旅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催生新业态,走出蒸湘文旅发展新路子。2023年一季度实现旅游人数147.4万人次,同比增加29.83%;旅游收入14.55亿元,同比增长31.47%。
蒸湘区赤松观 高慧 摄
深挖地域文化“强底蕴”。利用雨母山作为衡阳“中心花园”“城市绿肺”和南岳衡山“姊妹山”的优势,将雨母山景区总体定位为“城市休闲度假区”,大力发展近郊旅游新模式。提升本土文化内涵,讲好景区历史文脉、文化故事,充分发掘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帝喾根祖文化、大肚岭抗战文化、赤松子养生文化,打造“十里荷塘”清廉文化景观,厚植“福”文化底蕴,推出雨母特色主题旅游产品。擦亮艺术小镇名片,邀请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魏小安规划设计雨母艺术小镇,并打造为“书画之乡”授牌乡镇。叫响“艺术家部落”品牌,聚集书画艺术家20余位,策划举办“金秋三人行”书画展、“翰墨传薪,丹心筑梦”等特色展会。招引精品文旅项目,树牢精品意识,向一线对标、龙头看齐,以旅发大会为契机,先后与云南湄公河旅游集团、深圳前海梧桐文旅等重点文旅企业对接洽谈,全面梳理文旅项目,列入市级项目清单13个,总投资78.15亿元,精品高端民宿米墅项目已正式签约,预计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
开发农耕文化“赋动能”。坚持“把风景向场景转变、把场景向前景转变”理念,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游、农业观光游、农耕研学游。打造“可食地景”,用生态方式将农业产业融入景观,扮靓一批“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美丽院落。探索打造美丽庭院、发展特色民宿、推动研学实践、协同农旅融合等方面的机制化、常态化、长效化经验,实现联农带农富农“可食地景”,目前已打造3个样板点并全区推广,预计每年每户可增收5000元以上。精耕“一米菜园”,创新策划“乡村合伙人”系列宣传推介活动,依托辖区内丰富的农耕、农旅、农产品加工等资源,以基地建设为支撑,将水稻、蔬果种植、采摘与教育研学、农耕体验相融合。雨母山镇临江村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规划建设“一米菜园”,吸引城里人“入伙”菜园,目前已认购近20亩,预计亩均收益可达1.3万元。发展“观光农业”,依托“市中心城区”资源禀赋和近郊优势,建设雨母山—呆鹰岭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经济带,提质临江十里荷塘、桃花缘菁香桃、土桥翠冠梨园、新民桃花岛等休闲观光农业点,打造临江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新竹乡村振兴示范园、土桥高新特色果蔬产业园等田园综合体。策划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打造市民休闲“后花园”,形成“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发展格局。
打造夜市文化“扩流量”。推出“蒸湘畅晚”夜间经济品牌,不断提升群众“住”的舒适度、“吃”的品质感、“购”的消费欲。构建夜经济“集聚区”,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选点布景、分类指导”,编制西合路夜间经济集聚区及示范项目规划,围绕“3+6+N”的工作思路(“3”指打响品牌、打造夜市和打通线上线下,“6”指在夜食、夜购、夜游、夜宿、夜行、夜娱6个方面下功夫,“N”指各镇街、部门举办的系列活动),重点打造“一线三点五段”夜间经济集聚区(一线指西合路沿线,三点指蒸湘万达、金钟大雁城、弘阳广场,五段指蒸水夜游段、夜享美食段、夜娱潮玩段、夜购文创段、夜宿夜学段),构建夜间经济“点、线、面”立体消费体系。提升夜经济“体验感”,在优化基础和服务保障上下功夫,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安置房、断头路等建设,做好公厕规划、停车场规划、雨污分流、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治安管理等工作,提高水、电、气保障水平,提升夜市沿线亮化、净化、美化度,让游客玩得开心、吃得放心、游得舒心。引爆夜经济“网红圈”,积极引进品牌首店、潮店、老字号、网红店,已有茶颜悦色、定师傅烧烤、陆大嘴夜市、巴巴爸爸亲子游乐园等多业态网红品牌入驻。推出“蒸湘畅晚·夜夜湘伴”网红夜市消费节引流“圈粉”,打造“数商兴农”特色农产品发布、激情水鼓表演、烟火夜集市、电商直播带货、网红打卡等地摊经济模式,开市三小时人流便破5万,蒸湘夜间经济迅速引爆衡阳都市经济圈。
(作者为蒸湘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