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德宏的认知,源于来自德宏的几位好友。他们分别是傣族、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人,当然还有汉族的朋友。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感觉他们身上都有一种柔中带刚的气质,说话细声细语,让人如沐春风,做事却雷厉风行,刚决果断,一如奔腾咆哮的怒江到了下游高黎贡山西南麓地带,就呈现了舒缓流淌的婉约画面。
终有一日来到德宏,直奔孔雀湖旅游度假区。虽然没有赶上泼水节,但也必须要住在芒晃村的傣家民宿,感受一下浓郁的特色风情。选了一家土陶特色民宿,小院不大,到处是土陶装饰,古朴而自然。
初尝德宏味道,便被德宏姑娘做菜的场面吸引。切罢这菜洗那菜,一盘盘地摆好,我以为要做多少种菜,却被告知都是配菜和调料。天哪,这些是配料,主菜、主食在哪呢?上桌后,筷子时不时地总想夹一种叫木姜子的小颗粒,这是一种天然果实,牙齿轻咬后有类似生姜的味道,又有植物特有的清香,果真好吃到“人生唯一拿得起而又放不下的就是筷子”。
吃过早餐,再去看美景。蒙蒙细雨中,金塔和银塔仿佛披上了一层袈裟,依然熠熠生辉。转累了,就顺着香味寻觅好吃的。勐巴娜西美食城里人来人往,很是热闹,目之所及是各种叫不出名字的绿植和花朵。突然,我被几口大锅翻滚着的浓浓烟火气吸引,原来是卖米线的。主料可以选粗米线、细米线、饵块和各种饵丝,据说最难保存和运输的就是鲜饵丝,只有在德宏才最好吃。果断来上一大碗,清爽的牛肉汤,配上新鲜汆烫的吊龙肉,看着都流口水。不不不,这些还远远不够,要去侧面桌上自助加料。一排排一罐罐“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组团调料,让我这个北方人目瞪口呆。关键是除了盐、辣椒油外,绿色的我只认识葱花、香菜,其他红的、绿的、大块的、碎末的,别说名字了,大多数见都没见过,更不知道是啥味道。听当地妹子说,每种调料都要放一点才有味道,于是从头开始,一样来一点。第一遍放了十来种,察觉有漏项,又迅速补充了五六种。最后,妹子拿了个大树根,在碗上用刀刮出飞扬的沫子,恍若在饵丝上撒了一层胡椒面。搅拌一下,先来一大口,味蕾被冲击得瞬间上头,随即体会到“五味杂陈”:柠檬的酸、番茄酱的甜、不知名的苦、辣椒的辣、盐巴的咸、草果的香、薄荷的冲,还有形容不上来的各种奇奇怪怪的味道汇集成一个“鲜”,好吃到幸福感油然而生。咂舌细品后,再喝一口小熊造型的冰奶茶,简直不要太爽了——原来这就是我心心念念的德宏味道啊!
当然,德宏味道远远不止这些。那大街两旁挂满枝头的芒果、龙眼、波罗蜜,比“土豪”家的果树园还要豪横。听说每年水果成熟后,当地都会摘下来免费发放给市民,见者有份。在插把筷子都能生根发芽的云南,哪能少得了菌子呢?能吃的有野香菇、见手青、鸡枞、青头菌、珊瑚菌、羊肚菌、牛肝菌、松茸,每一种都值得尝一尝。还有那原来只有泼水节才能吃到的泼水粑粑,现在已经成为日常美食。至于各种各样的蘸水更是花哨,目测每类蘸水至少得七八种物料起步。此外还有油焖笋、小芝麻牛干巴……德宏的美食太多了,靠手指头是数不完的。吃撑了再来壶德昂酸茶,养胃又解腻。
如果说对朋友的思念是一种遥远的牵挂,那么对美食的念念不忘就是一种周而复始的记忆。刚刚离开德宏,我已开始了对德宏和德宏味道的各种念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