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冰雪·辽宁冬韵”冰雪旅游精品线路
主要节点:沈阳市—辽阳市—本溪市—丹东市—鞍山市—营口市—盘锦市—锦州市—葫芦岛市
沿线冰雪旅游点:棋盘山冰雪大世界滑雪场、东北亚滑雪场、弓长岭滑雪场、云山滑雪场、天桥沟滑雪场、鞍山千山滑雪场、锦州东方华地城冰雪大世界、何家沟体育运动特色小镇、葫芦古镇等。
特色冰雪活动:沈阳“冬日雪暖阳”冬季游系列活动、盛京冰嬉节、卧龙湖冬捕节、本溪“浪漫冬日 冰雪之约”冬季系列活动、宽甸冰雪文化节、鸭绿江冬泳节、中国·锦州海上冰雪节、中国最北海岸线冰凌穿越挑战赛等。
无雪不冬,当阳光犁开银色的雪,驱离寂静,北方大地银装素裹。此时的渤海湾,浪涛偃息,千里冰封,依山临海的辽宁葫芦岛葫芦古镇正演绎关东风情。
高高的牌楼上,雪花给“葫芦古镇”四个大字黏了毛茸茸的长睫毛。晨光碾过覆雪的屋脊,雪沐金光,琉璃乍现,悠悠古镇初见端倪,街巷曲折,商铺林立。酒旗红灯笼伴着关东老作坊,老冰棍还没入口,那翘檐灰瓦、乡关万里已入心底。呼朋引伴,站在呼气成霜的寒雾中吃一根老冰棍,才知道冰棍不但祛暑,还能去寒,嘴巴冻麻木的时候,味蕾却分外记得甜。
雄伟壮观的关东王酒坊,空气中飘逸着酒香。雪大如鹅毛,没过靴履。少了才子佳人“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婉约,这里多的是英雄豪气。雪落乌檐,一如关东人个性的黑白分明,大碗喝酒何其壮哉,随众而去,半缕酒绪只化作嫣然一笑。
两旁作坊林立,一派繁华。粉条作坊、豆腐作坊等十多个手工作坊,重现古镇当年的商业百态。这里还有镇公所、警察署、老邮局、铁匠铺、武馆、客栈、老火车,20世纪初当地的生活场景一一呈现。有雪相伴,突然就多了几分真实,眼前之境,恍惚间仿佛穿越了百年。
当然最吸引人的还是关东民俗雪乡。风情园里,大庙会上,人群摩肩接踵,冰糖葫芦炸豆皮儿,撸个大串就虾仁儿,迎风傲雪闲庭坐,烟熏火燎真滋味。竹篾编的小灯笼、核桃雕的小人儿、盘得珠圆玉润的小葫芦……各种小玩意儿一排排,一架架,色彩缤纷,别具风情。一声声吆喝,“卖灯笼哎……”粗声大嗓带童音,亦烟火,亦可爱。
走进一家独门小院,玉米围囤,红辣椒垂门,“大棉袄二棉裤”的主人正在院子里往支起的秫秸板上摆黏豆包。雪花儿飘啊飘,一个梳着两只朝天髻、穿着红花裤袄的小姑娘正端着小瓷盅,用手里的大料瓣蘸着红颜料给黏豆包点花色。金黄的豆包冒着热气,黄米面的香气扑鼻,眼前的情景让我愣神,仿佛纪录片回放,而我正与自己的童年相遇。一愣之间,奶声奶气的声音传来,“阿姨尝尝黏豆包,可好吃了!”这声音叮叮咚咚,就像穿过了屋檐下的冰溜子。我急忙点头。
掀帘进屋,热气扑脸,外面天寒地冻,室内温暖如春。几位女子盘坐炕上正在做黏豆包,见我们进屋,急忙往炕上让,一边说,“暖和暖和。”我问,“黏豆包咋卖的?”“三元钱一个。带走就拿外面冷的,现吃就取锅里热乎的。”然后热心指点,“那柜子上还有白糖,自己去锅里夹豆包,别烫了手。”不知是不是很久没有吃过黏豆包了,这顿豆包吃得我心里胃里都满足,又甜又糯又筋道。红豆沙馅儿很质朴,没有“高科技狠活”,是小时候的味道。
出了门,见对面人家围了一圈人,挤进去一看,原来是有人正推碾子碾玉米。巨大的石磙子轰轰隆隆在石盘上滚过,大家嘻嘻哈哈,争相去推,主人在热情讲解。旧时本是劳动场上寻常见,如今却是难得几回闻。勾起从前回忆,我也想试试,无奈人太多,只好放弃。
豆腐坊里热气腾腾,豆香扑鼻。布棚下,一只小黑驴蒙着眼睛,正围着石磨在磨豆浆,雪白的豆浆汩汩地沿着磨道流进大桶里。香气诱人,真想来一碗豆浆,可是豆包吃得太饱了,只好安慰自己,花赏半开,总得为自己下次再来留点理由。
糖葫芦绝对不能错过。红得热烈的山楂,嫩得琉璃般的草莓、蓝莓裹着糖稀,很远就能召唤你的眼神。咬着冰爽香甜的糖葫芦,友人说,吃酸菜铜火锅去吧,来古镇不体验翠花上酸菜,那是不对的。那好吧,虽然不知道眼前的女子叫不叫翠花,但那酸菜火锅真的太好吃。铜火锅里的酸菜是碧绿的,肉也特别鲜美,不知是不是因为火锅是用烧木炭这种最原始的办法制作的。热炕头,吃火锅,炕太热了,我和朋友只好要了个小木凳坐起来,逗得老板咯咯乐。偏这时候窗外又响起了热闹的二人转,主人说梨园戏场离着不远。酸菜火锅、二人转,还配着窗外雪打灯,这算不算完美组合不得而知,但心里涌上一句话:咱老百姓,今儿个真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