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complottist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双色球走势图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shouye

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又到了春暖花开、踏春出游的好时节。这让我想起去年3月,应堂姐邀约,我曾在明江之滨与花山岩画的“对话”。

彼时,雨丝纷纷扬扬,给整个景区蒙上了一层如梦似幻的面纱。踏入景区,浓郁的壮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工作人员身着的壮族服饰色彩艳丽夺目,搭配着精致的刺绣与银饰,每一处图案都蕴含着独特寓意。讲解员身上的红色壮锦马面裙套装令人眼前一亮,那是用丝线精心织就的工艺品,图案丰富,有象征吉祥的龙凤、寓意丰收的花鸟等,其精湛工艺承载着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进入花山数字展厅,仿佛走进一条神奇的时空隧道,先进数字技术让古老岩画“活”了起来。在虚拟场景中,我看到壮族先民骆越人在明江之畔劳作、舞蹈的画面,宛如穿越千年。

沿着步道前行,便来到了明江边。众人登上一艘游船,随着船缓缓前行,明江两岸景色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江水倒映着两岸青山翠竹,远处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就像错入了仙境。

“嘛到曼喽咧,啃啃都是呗侬哎。”一艘载着壮族青年男女的小船靠过来,热情邀请我们对山歌。刹那间,电影《刘三姐》的画面浮现在我脑海中。壮族山歌有着独特的韵律和丰富的内涵,对歌形式多样,有见面歌、盘歌、爱慕歌等,歌词往往即兴创作,出口成章。朋友拉着我一同参与,我也忍不住唱起湖南桑植民歌的片段。壮族朋友们虽不太懂歌词含义,却被旋律感染,笑着鼓掌。有人好奇地问起桑植民歌的由来与特色,一时间,小小的游船成了民歌交流的舞台。欢笑声、歌声交织在一起,打破了雨雾带来的静谧,为这山水增添了几分活泼的气息。

在对歌间隙,大家尽情品尝着壮族特色美食,色泽鲜艳的五色糯米饭、个大馅足的壮粽等给旅途带来更加丰富的体验。

在船上看风景是不一样的感觉,船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水上观景,可以近距离感受到山的伟岸,水的柔情。

随着游船渐渐靠近花山,远远望去,花山临江的一面崖壁上,一幅幅赭红色的岩画在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神秘的水墨画。它们高悬于峭壁之上,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侵蚀,依然顽强地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的存在。再细看,岩画的线条在雨雾的润泽下,似乎更加粗犷而奔放,人物形象简洁却生动。有的双手上举,似在欢呼;有的双手合十,似在祈愿;还有的挎着刀,威风凛凛。这些人物与动物、器物等图案相互组合,构成了一幅幅宏大而神秘的画面。此时,雨雾如轻纱般在岩画间飘动,时而完全遮住部分画面,让人忍不住遐想被隐藏的内容;时而又缓缓散开,岩画再度清晰地展现,带来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独特美感。

这里被人们称作“断崖上的敦煌”,然而它又有着与北方岩画截然不同的魅力。北方岩画善于刻画动物,如奔跑的马、野兽,基本是表现大型狩猎场景,是刻出来的。而花山岩画是画出来的,骆越人以青蛙为图腾,所以这里基本以两腿弯曲如蛙形的人为主体。

据导游介绍,岩画面积约8000平方米,包含人物、动物、器具等1951个图像。花山岩画的创作年代可追溯到战国至东汉时期,是骆越人祭祀活动的记录。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时代,没有文字的骆越人以简陋的工具,在陡峭的崖壁上留下了这惊世之作。他们用赤铁矿粉与动物胶混合而成的颜料,一笔一画地描绘出心中的信仰与生活。想象着当年骆越人在崖壁上创作的场景,凝视着眼前雨雾中的岩画,心中不禁涌起对古人智慧与勇气的敬佩。

站在岩画前,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千年前的骆越人“对话”。这些岩画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静静地诉说着骆越人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生产生活等。在现代文明的喧嚣中,花山岩画宛如一颗遗世独立的明珠,散发着古老而神秘的光芒。雨丝依旧轻柔地洒落,云雾继续在山间、岩画间缭绕,为这份古老的文化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诗意与梦幻。

双色球走势图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shou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