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景熹熹,古村也盎然,步步拥风抱翠,心田里落满新芽。
山东淄博周村古商城建于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却一点没有老龄感,随意透过某一墙隙,仍能望见历史里的云烟。似有春阳执笔,展开60.5公顷的长卷,密实地记录着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所以流年虽逝,这里反倒愈发蓬勃,愈发新彩新貌。
三年后再来周村,挤出熙攘人群,驻足在拐角,同一棵古柏对望,旁边的屋檐下还挂着新年的红灯笼,一长溜缀着红穗的招幌在风中轻摆,风吹来青草香气,好一派眷红偎翠之景。
云从天际飘来,逐个敲窗,于是看见黛瓦红墙熠熠生辉,“小贩”提着茶盏邀人落座,周村烧饼散着十里稻香,货郎担上摆满数百年的记忆……每一帧画面都让人恍惚,似成了穿越小说的主角,分不清今夕是何年,或许在交错的时空里,有一位古人正挑着春天向我走来。
沿着青石板路向前,“大清邮局”仍是100余年前的模样,木心那句“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在此刻具象化。多想给过去寄封信,说今日阳光灿烂,说春风唤醒了大地,说时代的歌声无比嘹亮。
来周村,是一定要进“瑞蚨祥”逛逛的。1821年,瑞蚨祥在此生根落地,用一匹匹绸缎书写了至今不朽的商业故事,用一件件彩衣让“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至今家喻户晓。很喜欢门旁的对联:“紫白红黄皆悦目,麻棉毛葛总因时”,是说可塑性极强的丝绸,也是包罗万象的春天。一件剪裁得体的衣衫,就如一枝赏心悦目的花,令人怡然。李白曾说:“天上取样人间织”,或许周村丝绸比春花还要耀眼。
眼睛看饱了,肚子却饿了。前面就是大名鼎鼎的“周村烧饼”,乌泱泱地排满了人,好容易轮到自己,一面捧吃热乎乎的饼,真是酥到嘴里,香进心里,一面偷师学艺,老师傅也不怕看,从揉剂子、擀面到点芝麻、贴饼,时不时讲两句,很欢迎我们把做饼技艺带去别处。临走前带了些烧饼,回家同我们新疆的馕做了比较,但没法说高下,各有各的滋味,正如枝头上不同的花,红的紫的,带给人的愉悦感是不同的。
西北的二三月还料峭,而齐鲁大地已春意盎然。其实除了早春的杏花、桃花,周村街巷里的枝头还不算绚烂,但扑面而来,总觉得春意满满。就说这状元府,始建于明末,扩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300多年,青砖灰瓦,院落深深,每一面墙的背景板都是葱郁的树,瞧着很是古朴庄重。但思绪是上扬的,尤其是踩着三级石阶,迎着“高升”的门匾进门,瞬间代入状元郎的角色,脑海中自动播放这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我明白了,状元府背后的科举文化,就是春景的一种。从唐代开始,古人大考多设在二三月举行,所以叫“春试”,春日万物勃发,少年踏风而行,心中自然无限憧憬。春天是文化气息浓郁的季节,涓涓不息的文化也让春天更加旺盛,周村大大方方地奉上数百年不颓的风景,人们游走在古建筑群里,共同耕种着新的历史。
周村被赞誉为“天下第一村”,不是说说而已,当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在此碰撞,犹如五湖四海齐聚一堂,你挑着担,我耍着枪,依次献上春天的盛宴,也为古村蓄上蓬勃的气息。自立春开始,景区每天都有不同的民俗表演,如元宵节街头的周村芯子戏,老艺人用灯座举着扮作戏剧人物的孩童,载歌载舞,灯火灼灼,怎可不谓是种托举和传承?还有抛绣球、票号风云、大染坊开市等情景演艺,似与古人来场跨越时空的会晤,我们走进他们的生活,他们也永久驻足这片土地——又新春,周村烟火鳞次,我们一起春种秋收,一起延续600多年的繁华。
很难想象,文学家蒲松龄就是在附近完成的《聊斋志异》——距离古商城景区10余公里开外的地方——周村区王村镇西铺村的石隐园霞绮轩内,蒲松龄曾在这里设馆教学、写作30余年。他在书中写道:“周村为商贾所集,趁墟者车马辐辏”,透过文字仍能一观300多年前周村市集的热闹景象。泛黄的古卷中,那一个个人物可有过往来客的身迹踪影?那一段段志怪故事可有蒲松龄对数百年后的想象?大概有的,没准蒲大作家还要闲步古商城街头寻一寻灵感呢,吃个烧饼,赏赏春花,思绪再被夜雨淋浇,笔下的文字就这么萋萋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