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当!”正月初一,山东省青岛市崂山风景名胜区内,农历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洒落在绵延的崂山上,太平宫中传出“太平晓钟”的洪亮钟声,空谷回音、经久不息。“太平晓钟”新春祈福活动如约而至。
“大年初一到太平宫敲钟为全家祈福,已成我们家每年过年的必选活动。”将钟锤郑重交到下一名游客手中后,游客张武快步走向了正在向工作人员领取福袋、福果的家人。祝福声与钟声此起彼伏,游客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山间薄雾未散,太清游览区的非遗剪纸工作台前已围满游客,红纸在手艺人刘咏娥指尖翻飞,一幅“‘吉蛇’贺新春”的窗花诞生了。突然,一旁围观的6岁小游客皓皓指着不远处惊呼:“妈妈快看,那条龙飞起来了!”顺着孩子手指的方向,太清广场上,几十米长的“巨龙”正随锣鼓节奏蜿蜒游动、上下翻腾。龙头处,35岁的崂山王哥庄街道港东村村民刘先超高举“龙珠”,将村里传承百年的舞龙技艺化作腾跃山间的祥瑞。
“我从小就跟着父亲和叔叔学习舞龙,深刻感受到这项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当天,刘先超一早就和同伴们来到太清广场做准备。伴着一声清脆的锣响,一金、一红两条“巨龙”瞬间舞动起来。表演者们的身体随着龙的舞动起伏,时而前倾、时而后退、时而跳跃、时而旋转,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自然,充满了力量感和节奏感。
崂山大秧歌作为崂山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崂山人热爱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传统民俗与旅游的完美融合。“这是孩子第一次接触非遗,今天的表演非常精彩,让人难忘。”正月初四上午,在崂山风景名胜区“金蛇迎春 景村共融”新春文化展演活动现场的民俗体验区,辽宁游客李晓华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学习了秧歌基础步法,还套上旱船,完成了一段《欢乐中国年》的表演,现场掌声四起。
不远处,当地村民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黄山村的腰鼓队动作整齐划一,鼓声激昂有力;黄山口村带来《逛崂山》表演,将山里人红红火火的日子用精彩的民俗舞蹈展现出来;青山村腰鼓队手持彩绸腰鼓,用欢快的舞步、灵动的身姿和翻飞的红绸庆祝新春佳节。“景区越来越好,到景区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有奔头。”黄山村村民王大勇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