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大花灯制作技艺是分布在浙江省温岭市石桥头镇上王村的一种特大型彩灯的扎制技艺,彩灯主要用于元宵迎灯活动。王氏大花灯分为龙、凤两盏宝塔式的大花灯,形似宝塔,塔身有七层,每一层的蚤檐上下和灯壁四周都贴有各色各样的凿纸作品和人物花鸟画,灯顶还有打开的宝伞与特别夸张的葫芦状宝刹。2009年,王氏大花灯制作技艺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漆黑的夜幕下,两束塔光直冲天际,将夜空映照得五彩斑斓。这是独属于浙江省温岭市石桥头镇上王村“王氏大花灯”的光华。这光华,在元宵时节盛开。花开两朵,一朵是龙灯,一朵是凤灯,相依相伴,乾坤和谐,共同谱写着春节最美的华章。龙灯与凤灯皆呈塔形,不同之处在于,龙灯为六角形,配以龙的花纹图案;凤灯为八角形,配以凤的花纹图案。
相传,花灯源起于一次民间智慧的碰撞与合作。旧时石桥头镇,有一个叫下宅金的地方,一位太公创制了一盏六角形的塔灯,非常别致。邻近的上王村太公慕名观灯后,叹息道:“可惜,这么漂亮的灯如果能走动,那该多好?”下宅金太公听后,说:“老兄弟若能做出会走的大灯,我就将这盏灯送给你陪衬成对。”上王村太公回家后,日夜琢磨,并动员子孙筹措钱物,邀请工匠,终于在这年冬天做成了八角形能走的大灯。下宅金太公获悉,敲锣打鼓地将自己的六角形大灯送到上王。从此民间便有六角为雄、八角为雌的说法。
按民间说法,龙凤塔灯始于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王氏族人以花灯为豪,其中的一个证据便是村内的一块古碑。碑上留有清晰的“嘉庆十六年”“迎灯”字样,透露着往日的盛况。
每次迎大灯,都要在正月十四至十六连续进行三晚。是时,号炮三声,鸣锣开道。家家户户都在门口张挂起各式小灯,有白鹤灯、蝴蝶灯、白兔灯、榔头灯等,以示迎接大灯。在大灯巡游时,一边放爆竹,一边放流星。观者如堵,热闹异常,周边各县市都有人慕名而来。
后来,迎大灯活动一度在岁月里沉默了。2003年元宵节前,上王村里几位老者凭记忆一点一点地复原了大灯的祖传样式,用数月时间重新制作了两盏龙凤大灯。阔别村民近50年的大灯,重放光芒。三天三夜里,本村人口仅2000多人的上王村,吸引了至少10万人次前来观赏大花灯,成为妥妥的顶流。
王氏大花灯的形制结构处处仿塔,俨然就是一座纸扎的楼阁式塔。中国佛塔“尚奇”,其层数绝大多数为奇数,灯一般为七或九层,亦取佛塔“尚奇”之意。佛塔的平面则多取偶数,灯的平面亦取其中最为常见的正六边形与正八边形。花灯由灯脚、灯身、灯顶三部分组成,可分别与塔的基座、塔身和塔刹对应。当然,灯也不是塔的完全写形,而是按照民间意趣作了一定的简化与夸张。塔的平座支承层、平座、楼身等简化成了梯形、长方形等各色灯面。灯顶部由上下相连的两个圆球和一层莲花组成,则是宝珠式塔刹的变化与夸张。灯的每一个转角缀以彩球,又可看作塔铃的示意。显然,王氏大花灯就是佛塔的演绎。它的创制,与民众赏灯祈福的愿望息息相关。
王氏大花灯素以“高、大、精”著称。先说高。花灯整灯高度初为十几米,后来发展到超过20米。2008年,为庆祝奥运会,祈愿2008年奥运吉祥,当地村民特意将大花灯增高到20.08米。2012年,大花灯的高度又增至20.12米。这高度,和2024年获得“最大的立式花灯”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的高24.84米的洛阳“牡丹灯皇”也相差无几了。
再说大。花灯因其体型巨大,制作时不能直立,所以是横躺着制作的。制作大花灯,需数十人数月的时间方能完成。花灯极重,以吨论算。花灯立起来是一座塔,倒下去是一条龙。游走在冬日旷野的花灯,便是蛟龙出海了。
整个花灯简直就是一件巨大的工艺品。灯面以薄宣纸糊底,书法、绘画、凿纸等装饰层层叠叠,琳琅满目。尤其是当地的特色凿纸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凿纸以红、绿为主,色调单纯古朴。形状或方或圆或依物象形,变化多端。而其内容之丰富与有趣,更是让人兴致盎然。寓意吉祥的纹饰自然是其中的主角:莲花鱼池图表示连年有余;鲤鱼跳龙门表示时来运转、前程远大;喜鹊登梅表示喜气临门、好运到来。天真活泼、质朴丰润、想象丰富、刀随人意的凿纸,正是村民的心灵之象,投射着民间的艺术灵性,让人动容。
最让人惊叹的是,这花灯,是能走能动的。是夜,80余名大汉分成两组,分别扛着两盏塔灯徐徐移动。每盏灯两边各有12人抬杠,四角拉撩风绳(一种斜拉以稳固中心物件用的绳子)维持平衡的12人,还有候补者数人。大灯且走且停,游到哪,哪里就异常热闹。为了助兴添喜,有时还让身穿古装的童男童女坐上灯台。大灯虽重,但扛者兴起之时,却做起了颠灯的动作,诱出阵阵欢呼。鞭炮震天响、烟花漫天亮,舞龙队唱起了《赞龙调》,人们笑着,闹着,沉醉其中,不知今夕何夕。
塔灯流光,点亮元宵,点亮一座城,点亮文化之美,点亮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