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天气晴好的午后,瓦蓝清澈的天空下,古色古香的北京励志堂科举匾额博物馆内,红灯笼挂了起来,笔墨砚台也准备就位,红纸被悉心铺开,一场迎新年非遗研学体验活动正在进行。
书法老师曹媛将“福”字进行“拆解”,向孩子们生动讲述着福文化的内涵。“‘福’字引申出来的意思就是丰衣足食,物质生活满足了,还要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就算有福了。”曹媛说。
“我虽然学过书法,但写‘福’字还是第一次,爸爸说今年家里写对联的任务就交给我了。”刚上四年级的学生小宇在曹媛老师的指导下,凝神聚气,将新意与祈愿融入笔尖,毛笔落在红彤彤的纸上,一张情真意切的“福”字便写成了。“写好书法不易,一笔一画大有学问。认真写好每个字的感觉,真是很棒。”小宇还向身边的小朋友分享了自己的心得。
“我刚学写毛笔字,现在还写得不好,不太会运用手腕转动来写,但是我可以通过创意取胜。”开朗活泼的三年级学生子霖在自己创作的“福”字旁画上了喜鹊绕枝。一旁更小的小朋友看到后也灵机一动,在自己写得歪歪扭扭的“福”字上,画上了几枚大元宝,惹得众人大笑不止。
北京励志堂科举匾额博物馆里有木石匾额500多方,为开展书法和拓印相关研学活动提供了良好基础。写完“福”字,博物馆副馆长韩晓燕带着大家开始了解中国古老的复印技术之一——拓印。将一张宣纸浸湿,敷在石碑上,用刷子轻轻敲打,使纸和石碑文的凹槽贴合,纸张干燥后用刷子蘸墨均匀拍打,使墨均匀地分布在纸上,然后把纸揭下来,拓印工序便完成了重要一步。
“上墨时,不要着急,要从左至右,从上往下,循序渐进,层层加深,使纸面墨色均匀……”在韩晓燕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不断改善,“先将墨水均匀地用滚轮上色到拓版上,然后将宣纸紧紧地覆盖在上面……”
在韩晓燕的示范下,孩子们尝试拓印制作。“哎呀,我的纸破了一点点!”“我的墨都糊了!”“快看,我的作品成功了!”孩子们不断尝试,上纸、覆膜、刷纸、扑打上墨、揭纸……“如意”“平安”“顺遂”等一幅幅寓意吉祥美好的拓印作品相继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拥有大量明清科举状元书写的匾额,还有一件镇馆之宝。博物馆研学导师吴疆故意卖了个关子:“今年是龙年,你们想不想‘跃龙门’?”
一听到“跃龙门”,孩子们便兴奋起来,争相找起了“龙门”。
古代科举考试中举被称为“鲤鱼跃龙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金代留存的“科举门”。“跨过这座‘科举门’,我们就是‘鲤鱼跃龙门’了。”吴疆接着说,其实,“鲤鱼跃龙门”的意思是要不惧困难,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不觉间,此次研学体验活动接近尾声。“凤鸣晓日三千丈,龙起春雷第一声”——博物馆大门处石牌楼两侧的对联再次吸引大家的目光。“今年是龙年,这副对联的寓意很鼓气。新年新气象,新一年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北京市民刘关说,孩子们在这次研学活动中获益匪浅,收获了龙年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