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右手拿起墨刷子,在墨碟里沾了沾墨,随后在墨线版上来回刷起来。“一定要充分着墨,让每一个线条都能附上墨,这样印出来的线条才会清晰有劲。”1月27日,参加全国台联第三十届台胞青年冬令营海外营的营员们,来到天津市杨柳青古镇杨柳青民俗文化馆,体验杨柳青木版年画制作。在杨柳青木版年画“玉成号画庄”第七代传承人张宏的带领下,大家依次将宣纸放平对齐在刷完墨的墨线版上,随后用干净的毛刷子在宣纸背面反复刷,使宣纸尽可能多地吸收墨线版上的墨。在张宏说可以了后,营员们把印好的宣纸从墨线版上揭起来。营员陈美玲仔细端详一下,“嗯,很完美!”像陈美玲一样,营员们纷纷和自己新完成的作品留个影。

杨柳青民俗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介绍,杨柳青木版年画兴起于明末清初,至清中叶达到全盛,当时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师们创作的年画通过大运河销往各地,杨柳青木版年画由此家喻户晓。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柳青民俗文化馆每周都会接待不少来此体验杨柳青木版年画制作的游客。春节临近,年味渐浓,杨柳青古镇游客更是多了起来,人们来此感受传统年味,购买年画产品。

感受木版画魅力

“在跟随老师体验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这些画作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传承,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冬令营的一位营员说。

冬令营的随队老师说,这些营员都是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华人青年,因为是移民二代或三代,所以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多。这次在天津参观,天津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特意安排了这个行程,就是希望营员们能领略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感受非遗的魅力。

跟随营员们的脚步,记者也一同聆听起讲解员的讲解:这幅《莲年有余》是杨柳青传统代表性木版年画之一。“画面上的娃娃‘童颜佛身,戏姿武架’,怀抱大红鱼,手持莲花,取其谐音寓意为生活富足。与其他地区年画不同,这个胖娃娃头上有一个小髻儿和一个小辫儿,小髻儿代表男孩,小辫儿则代表女孩,画中特意模糊了胖娃娃的性别,实为蕴含着儿女双全的美好祈盼。”讲解员说。

在杨柳青民俗文化馆三楼的古镇历史和民俗文化展区,各式各样的实物展品和老照片,让记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朴的明清宅院、精彩的年庆活动等共同构成的风俗画卷中。

老手艺人有坚持

在如今的杨柳青古镇,融合年画元素的创意宣传随处可见,几十家年画作坊、画铺林立,户户画样高悬。还有不少前店后厂模式的传统画坊新增了参观和体验服务,游客推门而入,便能深入了解年画的制作过程。

记者走进“年画张”画馆,看见“年画张”创始人、杨柳青年画专业委员会会长张克强正在向游客介绍年画的制作过程。杨柳青木版年画大致分为勾、刻、印、绘、裱5个步骤,每一步工艺都够一个人去学一生。

“勾,就是勾勒线条,在创作一幅新作品时,必须得考虑创作的题材内容。杨柳青木版年画取材内容极为广泛,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戏曲人物、山水花鸟等,特别是那些与百姓生活密切关联的时事风俗,使其堪称历史的百科全书。”张克强介绍,要想创作一幅好的作品很不容易。“勾完了就是刻,刻版使用的木料是杜梨木。杨柳青这一带盛产杜梨树,其木材硬中有软,还耐磨,非常适合刻版。勾刻之后,就进入了印、绘的程序。”

印,可能是杨柳青木版年画最容易的工序,现在年画的体验课程中,游客体验最多的就是这个过程,要在固定的印刷案子上把宣纸的一端压牢,先刷主版,也就是墨线版,之后再依次印浅色版到深色版。

“按同样的方法继续印套色版,从浅色版到深色版按顺序套印。套印之后,这张纸上还不是全彩色,仍有空白处,这就是‘画坯子’,还要人工彩绘。”张克强说,“人工彩绘是杨柳青木版年画区别于其他地方年画的最重要的特点。”

自1993年张克强创办“年画张”画馆以来,挖掘、整理、创作杨柳青木版年画作品百十余个,授徒上百人。张克强说:“随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断提高,年画也在不断完善创新,但是不论画风、内容怎么创新,勾描、刻版、套印、彩绘、装裱这套老手艺不能丢。”

年轻传人有担当

在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石彦敏的丹青雅韵画坊里,一位年轻的画者正在“画门子”前对“画坯子”进行彩绘上色,或着笔,或端详,完全沉浸在年画艺术的创作中。她就是石彦敏。

“我从小就喜欢绘画,曾画过工笔画(中国画技法类别的一种)和内画(内画鼻烟壶),后来同丈夫居住在杨柳青镇,就迷上了杨柳青木版年画创作。从继承到发扬创新,绘制出自己风格的年画作品,这条路,我走了十几年。”石彦敏说。

“2021年,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这让我萌生了创作航天主题年画的灵感。然后,我耗费几个月苦思冥想,创作了两幅年画《虎啸生威》《狮来运转》,它们都属于‘门神年画’,我用航天娃娃代替了传统门神秦琼、尉迟恭,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祈望。”石彦敏说,这两幅年画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好评,卖得非常好。

2023年,石彦敏入选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发起的“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承担起传承人更多的责任。“我如今一边作画创作,一边收徒教学、传承技艺。我通过录制短视频,把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和相关文化内涵以及成品展示在网上传播,让更多人了解杨柳青木版年画,我录的视频累计播放达1100多万次。同时,我还开展网上教学,目前已教授学员十多人;进行非遗进校园和社区、线下非遗体验、老年大学开班授课等活动。”石彦敏说。

未来,石彦敏希望能够不断提升年画品质,创作出更多题材的年画作品,让年画和现代生活产生联系,适应现代使用场景,也让更多人通过年画感受非遗魅力。

竞彩足球 - App Store shou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