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雄奇灵秀的万佛山到一碧万顷的万佛湖,在湖光山色中感受“绿色脉动”;从辉煌灿烂的新四军第四支队纪念馆到红日映照的舒茶人民公社,在岁月征程中重温红色历史;从铅华尽洗的晓天老街到古韵悠长的龙头塔,在沧桑巨变中品味古色绵长……近日,在中国旅游报社主办的安徽舒城乡村旅游调研活动中,由国内知名科研院所、社会组织、高校等单位专家学者组成的调研组深入舒城乡村、景区等地,记录下当地加快推动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调研组一行合影 朱文文 摄
近年来,舒城县始终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驱动力,从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提升完善基础设施、丰富产品体系等方面发力,打造了一批极具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实现了“村美、人和、业旺”乡村振兴发展的良好局面。
红绿辉映擦亮乡村旅游发展底色
千百年来,生态一直是舒城的“金名片”,而绿水青山则是舒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如何让绿水青山变身“金山银山”,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成为新时代舒城文旅人的重要使命。
要完成这一使命,关键在于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云烟袅袅透轻纱,山峦叠嶂树含黛。5月11日,在蒙蒙细雨之中,调研组一行走进舒城万佛山景区,只见青山如洗,飞瀑如练,流水潺潺,云雾缭绕宛如仙境。群峰在浮云迷雾之间,若隐若现,或浓或淡,好似一幅流动的水墨画。
调研活动现场 陶子 摄
“雨中的万佛山如梦入幻,仙气飘渺,别有一番风味,实在太美了!”调研组成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文化旅游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凌燕激动地说。
近年来,万佛山景区积极践行“两山”理念,牢牢守住生态底线,守护“天然氧吧”,用浓郁的生态底色描绘出绿色发展的新画卷。
“生态环境是景区最大的本钱,生态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路径。”万佛山风景区管理处副主任徐华兵表示,该景区始终坚持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统筹兼顾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两者同频共振、相互促进。
山湖同行,美美与共。在舒城万佛湖景区,旖旎的岛湖风景、奇特的地质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让调研组成员眼前一亮。满目青山与一湖碧水相映成趣,形成了集湖泊景观、火山景观、文化景观、乡村旅游景观为一体的岛湖文化风景区。
近年来,万佛湖景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展方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整合优势资源,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调联动,充分发挥“旅游+”的综合带动作用,促进旅游与文化、体育、研学、休闲等深度融合发展,旅游发展红火兴旺。据统计,今年“五一”假期景区共接待游客10.79万人次,单日游客接待量最高达2.86万人次。
万佛湖风景区 朱文文 摄
红色精神是引领绿色发展的灵魂。多年来,舒城县始终坚持一手传承革命历史之“红”,一手托举生态经济发展之“绿”,让红色资源与绿色生态有机融合,走出一条红绿融合的发展新路。
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1938年,高敬亭司令率新四军四支队进驻舒城,在此英勇抗击日寇,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其中的蒋家河战斗,打响了新四军对日作战的第一枪。
走进高峰乡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部旧址,一件件文物升腾起革命的斗争烽火,一幅幅图片诉说着先烈的英雄事迹,深深地震撼着调研组每个人。
“去年5月,通往纪念馆的崭新公路迎来通车,为当地红色旅游、乡村经济发展、广大农民致富增收提供了坚实的交通保障。”该馆讲解员余颖介绍,今年4月以来,纪念馆接待参观人数明显增长,特别是研学团队,有时一天有十多个团队预约讲解服务。为进一步提高纪念馆的观赏性,他们还运用声、光、电等多种现代展示手段,生动再现红色峥嵘岁月,为游客带来沉浸式、互动式的体验。“如今的高峰乡,红色旅游蓬勃发展,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
近年来,高峰乡深挖红色资源、创新呈现形式,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激活和传承红色基因,着力打造“红色高峰”文旅小镇,打响了“红色文化”旅游品牌,为乡村振兴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以红带绿、以绿托红、红绿融合......舒城这片红色热土、生态绿地,正焕发新生机、展现新图景。
茶旅融合彰显乡村旅游品牌特色
“好山好水出好茶。”茶是舒城的靓丽名片,也是全县重要的富民产业。位于舒城县南部的舒茶镇是“舒城小兰花”茶叶的重要原产地。1958年9月16日,毛主席亲临舒茶人民公社视察时发出号召:“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舒茶镇也因此成为一片美丽富饶的红色土地。
毛主席视察舒茶纪念馆 朱文文 摄
近年来,舒茶镇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实施茶旅融合发展项目,着力打造让游客“来了忘不了、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茶旅融合项目,构建“红绿交融”的“舒茶两日游”茶旅体系,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目标。
位于舒茶镇舒茶人民公社景区内的毛主席视察舒茶纪念馆,是外地游客打卡景区、了解舒茶历史的首站。步入其中,调研团一行的思绪瞬间被引入那火红年代的红色记忆中。馆内,大量毛主席视察舒茶时的照片、文献资料,毛主席坐过的椅子、用过的茶杯,以及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生活器具等实物,记录着红色年代历史沧桑。
“在这里,我深深地感受到红色历史跃动的脉搏、红色基因的传承和红色精神的伟大。”调研组成员、星联CSVA摄影师刘兵说。
离开毛主席视察舒茶纪念馆,步行数分钟,抬眼望去,青山叠嶂,茶海青翠,气势磅礴的九一六茶园映入眼帘。层层蜿蜒的梯田式茶园,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光彩夺目。茶园内,一行行茶树环抱山间,嫩绿的新芽挤满了茶树梢头,茶叶的清香沁人心脾。游客三五成群、穿梭其间,体验采茶乐趣,感受自然气息。
九一六茶园 朱文文 摄
“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欣赏美景,还能体验采茶乐趣、品味全国茗茶、了解舒茶文化。”该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多年来,景区秉持“红色传承、绿色发展”的主基调,全力做好茶文章,推进茶产业与生态保护、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打造集生态茶园休闲体验、旅游观光、茶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既丰富了景区文化内涵,又提升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据统计,2022年以舒茶人民公社景区为核心的茶旅线路实现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以上,茶旅综合年收入达2.6亿元,带动周边2000人就业,人均年增收2500元。
舒茶人民公社是舒城茶旅融合的一个生动缩影。在紧邻九一六茶园不远处的开国茶园·石塘老茶厂,“茶旅+研学”让这座曾经的老茶厂焕发出时代新光彩。
走进茶厂制茶车间,阵阵茶香萦绕四周,只见近百名学生身背茶篓,将新鲜采摘的茶叶倒入身前的铁锅中炒制。伴随着铁铲在滚烫的锅中不断翻炒,氤氲茶香在车间内四处弥漫......
“我们通过‘理论教育+亲身实践’的方式,将茶文化融入研学,让学生在采茶、晒茶、炒茶、品茶的沉浸式体验中,感受舒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该茶厂负责人朱贤亮表示,“茶旅融合”的发展模式拓宽了企业发展路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效益持续攀升,实现高质量发展。
如今,小小的“绿叶子”已变成石塘老茶厂增收致富的“金票子”。截至今年4月底,茶厂已累计接待研学人员4万余人次,预计全年游客接待总量将突破10万人次。
创新发展增添乡村旅游产业亮色
随着舒城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近年来,该县围绕市场需求,全面加快乡村旅游建设步伐,着力做好融合文章,推动旅游产业向多元化、精品化方向发展,一大批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在舒城大地涌现,在增强游客体验感,深入推进文旅融合的同时,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新动能。
走进舒城县晓天镇方冲村,两栋欧式的小洋房,名为“随园小墅”掩映在青翠茶山环抱之中,给人一种身居世外桃源的体验,成为游客来晓天镇旅游“落脚休息”的首选之地。
随园小墅 朱文文 摄
据该民宿管家鲍春燕介绍,依托青山绿水、秀美茶园的良好生态优势以及万佛山景区半小时辐射圈的区位优势,自2017年开业以来,民宿生意持续火爆,今年“五一”假期更是“一房难求”。
来民宿的人多了,方冲村里的茶叶、黑猪肉、土鸡、土鸡蛋等农家特产也搭上销售“顺风车”,成为游客眼中的“香饽饽”。在晓天镇政协工委主席彭昌生看来,民宿兴旺切实带动了本地村民增收,推动农业产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也给村民开拓了乡村振兴的新视野。
为应对市场需求,提升游客入住体验,该民宿还新增了草坪露营、露天烧烤、户外游戏、采茶体验等特色服务,致力将民宿打造成一处令人心生向往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我们不仅要让民宿‘活下去’,还要‘活得漂亮’。相信借乡村旅游发展的东风,目标实现指日可待。”鲍春燕说。
民宿产业是舒城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近年来,舒城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厚重的人文底蕴,不断谋划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新路径,打造乡村旅游新品牌,增添乡村旅游新魅力。
调研活动结束之际,还举行了舒城乡村旅游培训会。调研组成员就舒城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分享了各自经验、提出了宝贵建议,其中的闪光点让与会代表深受启发。
乡村旅游培训会 陶子 摄
调研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旅游规划与管理中心特聘研究员张良峰建议,舒城要继续贯彻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加快推进资源全域整合,实现文旅资源共享;挖掘好、利用好当地特色文化,深化文旅融合,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加强文旅消费引导,打造更多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文旅新业态新产品,不断增强游客体验感,激发乡村旅游市场消费活力。
舒城山水如何才能区别于黄山、九华山等名山大川,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道路?调研组成员、星空旅游专家、星联CSVA创始人蒋晨明以星空旅游为切入点,发表了真知灼见。“星空旅游是一张‘新牌’,目前国内尚处在刚刚起步的萌芽状态,拥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和话题热度,对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广泛的拉动效应、长远的引领效应和跨界的招商效应。舒城山水秀丽,空气清新,光污染较小,是观星揽月的绝佳地点。下一步,建议当地做好‘星空旅游’文章,通过‘顶层设计、占领心智、产业融合、内容运营’四步发展策略,将舒城打造成安徽星空旅游目的地,打响做亮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广袤的江淮大地上,舒城正立足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赓续历史文脉,做好乡村振兴的时代文章,一幅以文旅为笔描绘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