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壮丽,我说长江。我是黄梅戏演员韩再芬。
韩再芬《徽州女人》剧照
我住在长江边,我最爱的黄梅戏,也流行于长江边。如果说长江像母亲一样养育着我们,那么黄梅戏一定就是我们耳边最亲切的呢喃。
安庆位于长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处,素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称。10岁那年,我来到安庆,进入剧团学习。学习间隙的一天,我登上了振风塔。这座塔千百年来一直屹立于江边,也被称作“万里长江第一塔”。站在塔上,我俯瞰长江,宽阔江面缓慢而磅礴地流动。年幼的我,第一次感受到空间和时间交织相融的震撼,第一次懵懂理解隐藏在黄梅戏中那股刚强力量的源泉。也就在那一刻,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留在安庆,学习黄梅戏。
韩再芬对演员进行指导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有很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腻,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也有很高的声誉。
我们有一句老话,叫“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长江孕育了黄梅戏,沿江地区的黄梅戏氛围更是浓得不得了。过去,为了满足长江两岸观众的看戏需求,戏班都是用扁担挑着行头坐船,一路沿着长江演出。
我小时候可真没少坐船。学戏第三年,就跟着老师走南闯北,去了武汉、九江、南京好多地方。船每靠一个码头,我们就下船演出。那时候唱了什么,我只能依稀记得一些;但我清楚地记得,那时候的长江,还没有现在这种长长的堤坝。
韩再芬在排练
都说黄梅戏以抒情见长,唱腔淳朴清新,细腻动人。在我看来,其实 “刚柔并济”这四个字才最能表达黄梅戏的气质内涵。就好像它成长的地方——安庆,是一座江北的城市,它既有南方的灵秀,又有北方的豪迈。这样的文化孕育出的黄梅戏,好像壮阔而秀美的长江,有柔音软语、更有丰厚力量。
韩再芬《女驸马》演出照
因为黄梅戏的这个特征,这些年我们创作了很多例如《倾宁夫人》《邓稼先》等传承民族文化、演绎时代故事的新唱段。加上黄梅戏本身唱腔很流畅、青春化,容易流行、便于接受,所以传播效果很好。
《倾宁夫人》演出照
我们这里有句话,“安庆人,是唱着过的”。黄梅戏早已内化为大家的生活方式。无论清晨还是黄昏,江边的广场、城市步道,都能看到有人拉着二胡唱黄梅戏。没有正式舞台,没有布景,只有唱戏的人认认真真地唱,听戏的人自自在在地听。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我都特别感慨。我爱舞台,更爱这座有戏的城市;爱黄梅戏,更爱滋养着黄梅戏传承发扬的长江。
中国戏曲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 王馗:
长江通过水系流域内的河流湖泊,在千百年来,牵带经济、勾连商业、福泽中国。江上众多的码头城镇,以文化中心的职能定位,荟萃交融南北东西的文化形态,以强大的文化包容力和文化辐射力,融汇出时代的新艺术,创造文化的新形态,展示着地域群众的情感、心灵和精神变化。黄梅戏因长江而成型发展,亦因长江而扎根深远,成为中国戏曲艺术在现代蜕变中的一个重要代表之一。从乡土气息浓郁的土腔小调,经过城市文化、商业文化的洗礼升华,经由长江文化的输送,传遍大江南北。
监制丨高岩
策划丨沈静文 杨宁
记者丨王利 范陈诺
编辑丨何源 廉金亮 郑皓月
音频制作丨李晨雨
视频导演丨范陈诺
视频拍摄丨邵光佳
视频剪辑丨陈以恒
后期制作丨蔚天雄
设计丨宋瑜珊 曹懿心
学术顾问丨任慧
专家统筹丨高琰鑫
学术指导单位丨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