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您的位置:首页>

自1月23日云南“非遗贺新春——云南非遗过大年”系列活动拉开帷幕以来,各类精彩纷呈的活动陆续上演。在昆明南强街,“南强有戏,非遗过大年”主题街区尤为热闹,这里集中展示了15个非遗贺新春——云南非遗大集项目。

负责组织此次非遗大集的昆明市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刘凤英介绍,举办“非遗贺新春——云南非遗大集”活动旨在通过展示和传承云南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人感受非遗魅力,体验浓郁的年味。本次大集汇聚了15项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召集了省级、市级、区级非遗传承人,齐聚休闲街区,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贺新春”非遗年货盛会。

在云南风筝市集上,人群络绎不绝,市民与游客们纷纷被一种名为“歪桃”的传统风筝所吸引。来自黑龙江的李女士一家正兴致盎然地询问“歪桃”背后的意义。作为云南省唯一一位风筝项目国家级裁判员、国际风筝联合会第四届执委会委员,以及云南传统风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章腾云向游客解释:“桃子象征着吉祥如意、丰衣足食;而‘桃’字亦可解释为逃跑,‘歪’则意味着让所有不好的、负面的事物都逃走、消失。”游客们频频点头,章腾云便开始兴致勃勃地讲述这只名为“歪桃”的云南传统风筝的起源。“云南风筝属于正三角结构硬翅类传统风筝,已有700多年历史,能抵御高原山谷复杂气流,飞得既稳又高。”章腾云自1999年起便对风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多年来,他深入研究风筝制作技艺,不断改良创新,并多次带队参加全国风筝比赛,屡获殊荣。他说:“新春佳节即将来临,春天的脚步也日益临近。希望通过这次非遗大集,让更多人了解风筝,爱上户外运动。在这个春节期间,不妨带上家中的长辈和孩子到户外放风筝,尽情享受风的轻拂,感受大自然的新气象。”

一旁的锔瓷摊位前,景辉正专注地展示着修补瓷器的过程。只见他熟练地找碴对缝、画线定点、打孔、上锔钉,动作一气呵成。景辉出身锔瓷世家,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这门手艺,如今已经有30多年了。他一边忙活,一边和围观的市民分享:“残缺的瓷器也有价值,就像人生一样,有遗憾也能修补出别样的美。”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已经修复了上万件物品,还将篆刻、大漆等传统工艺融入锔瓷,让破损的瓷器重获新生。有一次,一位藏家带着一件破损严重的祖传瓷器找到景辉,这件瓷器对藏家意义非凡,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景辉接过瓷器,深知责任重大,他花费了近一年时间,查阅大量资料,反复试验,精心打磨每一个修复步骤。在修复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技术难题,但都凭借着对锔瓷技艺的热爱和执着一一克服。最终,这件瓷器在景辉的妙手下完美重生,藏家看到修复后的瓷器,激动得热泪盈眶。一位市民拿着景辉修复好的瓷器赞叹:“太厉害了,这哪里像是修补过的,简直是艺术品!”

在云南斑铜的展示摊位前,两位来自法国的游客被眼前精美的斑铜制品深深吸引。尽管语言不通,但她们的热情丝毫不减。她们用手比划着指向斑铜制品,又指指制作工具,满脸疑惑地望向斑铜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碧。李碧是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兴滇英才”首席技师、云岭工匠,从事云南斑铜艺术品创作20余年,匠心开创了斑铜技艺与乌铜走银、银器技艺、宝石镶嵌技艺相结合创作的金属工艺珍品,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遗馆、云南省博物馆等收藏。两位外国友人迫切地想要了解这独特的制作工艺,李碧向她们演示起斑铜从选材到成型的复杂步骤,从天然铜材的独特之处,到全手工制作的精细工序,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十分细致。

本次“非遗贺新春——云南非遗大集”活动,不仅是一场非遗的展示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在这里可以近距离欣赏非遗技艺的魅力,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的乐趣,购买到独具特色的非遗产品,让非遗融入生活,让新春更具文化韵味。

排列三开奖直播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shou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