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对100个单位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与此同时,198名个人获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其中,云南省有3个单位获评先进集体,6名个人获评先进个人。
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成效明显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在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各项工作中成绩突出。坚持从实求知,挖掘非遗资源,完善云南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自2016年至今连续举办11期全省非遗田野调查业务培训,初步形成“非遗田野调查培训云南范式”;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提升学术研究能力,编撰出版云南非遗保护系列丛书。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扶持培育传承人,2018年以来举办8期“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培训、国家级传统工艺振兴培训班和“七彩云南·非遗购物节”传承人培训,参训人数超700人,在非遗促进消费、带动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坚持品牌塑造,在非遗展演方面,持续办好“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云南省传统戏剧曲艺汇演”两大特色活动品牌;在非遗展示方面,依托南博会、中国国际旅交会等重要平台举办活动,持续提升“云南非遗公开课”“云南非遗伴手礼”“云南非遗巡展”“云南非遗集市”等品牌影响力。坚持科技赋能,组织开展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强化非遗网站、公众号等传播平台及非遗数据库建设管理,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云南非遗保护传承发展。
红河州非遗中心非遗项目全省领先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恪守保护、抢救、利用和发展四大原则,制定针对性的工作计划,抓好贯彻落实。中心建立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显著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化和法治化水平。与此同时,非遗名录体系不断得到完善,项目数量和传承人数量在全省均居领先地位。中心还实施抢救性记录工作,并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活动,与教育机构合作,举办论坛和校园活动,使非遗研究和传承工作常态化。此外,中心积极争取资金支持,以帮助传承人,并结合线上线下的传播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通过网络平台的宣传,新建的非遗馆吸引了大量游客,并赢得广泛好评。2024年上半年,非遗馆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红河州非遗中心还积极推进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融合,促进经济建设和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
迪庆州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迪庆藏族自治州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迪庆州深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调查工作,加强对文化形态的保护,以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并制定《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等规范性文件,确保保护区建设的质量。2023年7月26日,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验收,成为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云南省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全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空间,对非遗核心区域内的116个文物保护单位、2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等特殊文化空间实施重点保护。同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调查记录和公布认定工作。代表性项目的总量增至253项,代表性传承人的数量增加到501人。此外,建设完成15个传习馆(中心)、69个传习所、135个传习点以及15个省级、州级传承基地和2个省级工坊。“非遗进校园”活动已覆盖迪庆州90%以上的学校;年均培训近300人次,非遗活动民众普及率达90%。通过探索创新路径,迪庆州完成全国国家级保护区建设展示交流系列活动。
六人获得殊荣
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彝绣传习馆馆长游定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老姆登村红卫组郁伍林、文山郑保骨伤科医院院长兼副主任医师郑玉华、云南省玉溪滇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展演中心主任兼一级演员冯咏梅、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发展中心(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兼研究馆员赵向军、保山市昌宁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兼研究馆员罗金荣等六位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他们在各自领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非遗保护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激励更多人投身到非遗保护事业中,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