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玩转”导航的小助手,到更智能、更友好、更简单的开放服务平台,故宫博物院公共服务水平上了新的台阶,向“智慧博物馆”一站式参观体验的建设历程迈出了新的一步。
唐山南湖·开滦旅游景区以建设智慧旅游行业标杆为总目标,引入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信息化技术,高效打造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新型智慧景区,提高景区服务质量和管理效能,推动唐山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大连海昌发现王国主题公园位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内,于2006年开园,年均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其中,主力消费客群为21至30岁的年轻人,即“Z世代”人群。
2012年,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智慧旅游系统与景区工程项目建设同步启动。经过近三年的规划和开发建设,建成涵盖智慧服务、智慧营销、智慧管理综合集成的“智慧牛首山”系统,并于2015年10月景区开园之日正式运行。
随着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成熟应用,引进智能化、人工智能分析、大数据、人脸分析等各类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智能管理,已经成为武夷山景区线上线下服务一体化发展的内在需求。
2020年,全面升级全网实名制分时预约售检票系统等关键业务系统,助力景区在智慧化发展和崂山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中提质增效,形成了以崂山风景名胜区区为龙头,带动乡村旅游、滨海度假、主城区文旅行业不断繁荣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推动三峡文物更好地保存、展示、研究和传播,让文物“活”起来、传下去。从全面提升文物信息化管理、服务和展示的水平入手,全面开展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智慧化管理平台建设。
2020年,黄果树景区已建成“一个中心,四个平台”的智慧旅游应用体系,即:大数据中心、指挥调度平台、运营管理平台、智慧营销平台和智慧服务平台,全面支撑景区的发展决策、指挥调度、运营管理、精准营销和智慧服务。
华山景区从2018年开始逐步推行“实名制分时预约电子票务管理系统”。该系统按照“以运营为核心,全业态链接、全渠道覆盖”的原则进行设计,实现了业务全网格化管理、营销服务平台矩阵化呈现、景区运营多级化管控、景区核心数据资产合理化应用。
近年来沙湖旅游区在智慧旅游领域不断发力,从景区Wi-fi网络覆盖到5G网络试点,从电子票务系统上线到多场馆智慧场景应用,智慧建设赋能沙湖旅游创新发展,为游客提供更加人性化、智能化、多元化的游览场景,全面助力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切实提升管理服务质量、强化林区(保护区)保护管理、提高游客体验感、提升景区品牌价值,成为推动天山天池景区智慧旅游信息化发展的内在需求。
为加强旅游市场管理、提升智慧服务水平,度假区利用大数据分析、全景智能监管、云服务、电子虚拟围栏自动报警技术等信息技术,建设了度假区智慧旅游指挥平台,打造了集信息化、智慧化、高效化为一体的“一平台、五中心”旅游市场监管服务平台。
南京乡村旅游大数据服务平台由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进行业务指导,南京报业传媒集团负责具体实施工作,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微服务等信息技术,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创新应用案例,于2017年9月启动,2018年5月正式上线。
水东乡舍“村村”数字乡村APP运营平台,是一个整合乡村全资源的互动型、体验型、娱乐型、定制型的农旅生活大数据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大数据资源,自主研发的智慧旅游管理服务平台。
黑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按照国家、省、市相关要求,开发建设了“黑河智慧旅游平台”项目,重塑核心竞争力,激发增长动能,制胜智慧时代。
“君到苏州”平台是市民游客游览苏州的文化和旅游总入口,有效整合服务资源、景区资源、政府信息资源,是苏州各类文化和旅游产品服务信息交互的总平台。
为全面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精神共富,杭州市文化和旅游发展中心(杭州市旅游经济实验室)打造杭州智慧文旅服务平台。
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创新推出“5G融媒彩信精准推送+百度搜索引擎主动推广+移动端信息平台服务”的“易游温州”一键通智慧服务。
2020年,六安市政府全面启动新型智慧城市(城市大脑)建设,文旅服务作为城市大脑八大专题应用场景应运而生。
“烟台文旅云”是山东省首个市级智慧文旅公共服务平台,由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和“一个平台、一个体系”的工作思路和技术标准打造,于2020年3月28日正式投入使用。
为满足游客线上线下一体化“自助式”旅游服务需求,南宁市在完善线下文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立项建设“乐游南宁”APP及微信小程序。
“文旅行业云”采用“大中台、小前台”的方式构建智慧景区云服务架构体系,平台基于云服务模式,为文化和旅游单位提供SAAS信息化服务,提供专业、敏捷、开放、统一的文旅行业应用平台。
《中国旅游报》社有限公司简介 | 版权保护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通知公告
中国旅游报 中国旅游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887号 京ICP备05019093号-4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发布许可证:101200603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5168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