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抗疫,让很多企业和个人在不知不觉中固化了一种“疫情防控大于一切”的思维方式。当然,这种思维方式在新冠病毒感染被国家列为“乙类甲管”传染病的阶段有利于抗疫大局。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自2023年1月8日起,国家将开始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这便意味着,人们需要对3年固有的思维进行一次更新,在新阶段以新视角去看待疫情防控,推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尽快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状态。
那么,对于酒店而言,就是持续而深入地做到“以客人为中心”。
拿“客人阳了就要赔偿”一事为例,有两个方面的动机值得关注:一方面,在疫情防控最严格的一段时期,很多人心中似乎形成了一种心理,即一个人只要“阳了”就理应承担某种额外后果或付出额外代价;另一方面,很多酒店因为疫情陷入了经营困境,由此产生了一些较为极端的成本控制倾向,企图通过一些方式实现“不合理的成本转嫁”。
这两种心理如果不及时转变,很有可能会影响酒店业的全面复苏。其原因很简单,这些“心理阴影”会让经营者和从业者在不知不觉间偏离“以客人为中心”的初心。
毋庸置疑,在抗疫新阶段,绝大部分人会经历一个“阳”的过程,而“阳过”之后,人们会逐步进入“阳康”,进而迎来社会活力的全面恢复。在这个可见的未来趋势面前,作为服务型企业,如果还存有某种“感染有罪”或“感染有错”的歧视心理,那么,我们未来则很有可能会站在大部分消费者的“对立”面。
同时,“不合理的成本转嫁”无异于“竭泽而渔”,纵有万般困苦,酒店业者也不能将“痛感”转嫁到消费者体验之中。因为在全面复苏的前景之下,酒店之间的竞争将重新回归到体验层面上。届时,因不合理的成本转嫁导致的不良体验,必然会阻碍酒店复苏的脚步。
实际上,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其要义只有一个,那就是“以客户为中心”。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言:“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客户。”任凭经营环境如何变化,都要持续地站在“以客户为中心”的角度去思考,通过满足不同时期的消费者需求创造被消费者充分欣赏的价值,就是持续创造客户的努力路径,这是不变的企业生存之道。
疫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业者的信心,甚至在思维方式中留下了不少偏执。然而,疫情终将过去,当市场恢复常态,经营和服务也终将回归酒店的初心。所有人应该勇敢起来,找回一直笃信的服务精神,一同迎接复苏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