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坚持以“弘扬太行精神、共建创新武乡”为主线,把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作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模式和发展民生幸福产业的重要抓手,特别是自2022年12月入选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以来,全县坚持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发展难题,走出了一条革命老区转型发展的武乡路径。
推动红色文化保护传承
武乡县是全国知名的革命老区,是一座没有围墙的抗战历史博物馆,太行精神在这片土地上闪耀。
近年来,武乡县立足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努力打造弘扬传承太行精神的高地,不断加大文物保护资金投入,建立科学保护传承机制,实现产权处置与保护管理同向发力。
武乡县依托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太行干部学院等红色文化资源和平台优势,建成合作共建现场教学研学点15个,让革命传统教育阵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更好融入当代生产生活。
触摸屏幕穿越时空同革命先辈互动对话、运用AI修复老照片、听数字人讲述红色文化……在八路军文化数字体验馆,严肃庄重的氛围透着时代感与科技感,让人眼前一亮。
体验馆分为序厅、跃马太行、众志成城、烽火热土、抗战堡垒、文化号角、尾厅等7个部分,通过数字化展项布置,为游客营造了沉浸式的红色文化体验空间。让八路军历史可看、可听、可感。
“以科技赋能,让红色文化活起来是我们近年来的有益探索。我们还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等20多处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设置了数字互动体验区,进一步提升游客体验,全面深化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武乡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弓俊艳说。
八路军文化园相关负责人张慧介绍,景区每年都会举办“小小八路军”红色夏令营等研学活动,针对大中小学生设计了5条研学路线和不同的研学课本,学生可根据时间长短、研学需求自主选择课程。
武乡县委副书记、县长王书文说:“今年我们还将不断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擦亮红色旅游品牌。”
发挥红色旅游育人功能
为发挥红色旅游育人功能,进一步讲好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2024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上太行 去武乡”革命老区武乡走进北京推介会上,武乡启动了八路军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三新”组织等“五进”活动。
清华大学丁俊杰同学参加了武乡县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展的“红色追寻”主题实践活动后感触颇深。他说,在这片“山山埋忠骨”的土地上,感动于过往武乡人战火中的英勇无畏,振奋于今朝武乡人建设时的拼搏奋斗,这些感悟都是自己在课堂或书本中难以获得的。
自2022年以来,武乡大力开展红色旅游助推铸魂育人行动计划,实施“红色文化软实力工程”,依托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太行干部学院和太行少年军校等红色资源和平台优势,培训人数达12万余人次;编撰八路军文化主题研学课程、举办走进《太行山上》青少年红色之旅活动;红色行浸式实景体验剧《太行山上》免费向全国大中小学生开放,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
武乡县还编创了情景剧《四年》、实景剧《左权》、红色舞台剧《漳水回澜》等一批反映太行精神、八路军历史的红色演艺作品,成为吸引游客的“流量密码”。
为了讲好红色故事,武乡县举办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专业技能人才大赛,以赛促学、以赛选优,先后培养出3位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弓俊艳说,下一步,将对标《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等级划分》要求,大力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推进红色旅游创新发展与提质升级。
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随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开通,武乡县的50余个红色景点和旅游村被串联起来。为吸引更多市民游客,武乡县免费开通58条城乡公交线路,开设了10条旅游专线,规划设计了多条红色旅游线路,村民们也积极参与到旅游发展中,办民宿、开农家乐、售卖农副产品等,共享旅游发展成果。
80多年前,前方鲁迅艺术学校在武乡县下北漳村成立。2021年,该校旧址入选山西省首批红色文化遗址名录。
如今,行走在下北漳村,道路笔直平坦,屋舍青砖灰瓦干净整洁,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村里。“现在村里栽树种花,成了一个大公园,我们的生活也更好了。”村民李兴田说。
村民们还深挖红色故事,自编自演红色文艺节目、自学自唱鲁艺校歌等,丰富游客体验;村里办起了民宿、饭店,吸引游客留下来、住下来。
“以前,村民只能依靠传统农耕谋生。现在我们村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全部就地就业,成了旅游发展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受益者。”下北漳村党支部书记李志亮高兴地说。
武乡还实施了魏家窑、郭家垴、“前沟之恋”等休闲康养文旅小镇项目,实施重点景区规划、设施、服务、品牌“四个提升”工程,全面提升景区服务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
据介绍,现在全县文旅一线从业人员1500多人,带动商超、农贸、餐饮、住宿、演艺等行业就业1.3万余人,农文旅等多业态深度融合,有效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下一步,武乡将继续推动红色旅游发展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力争到2035年全县红色旅游接待人数突破300万人次,旅游业年直接收入达到30亿元,旅游从业人员达到3万人,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达到3万元,让更多的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吃上“旅游饭”,端稳“致富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