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您的位置:首页> 红色>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特有的优秀文化资源,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键特征和直接来源,红色旅游资源的思政教育属性更是与大学文化育人功能存在天然耦合。在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弘扬革命文化与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将红色旅游资源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既是对革命文化基因的赓续,也是应对时代挑战的创新探索,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青年提供文化支撑与实践路径。

红色旅游资源涵盖革命遗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物质形态,以及红色歌谣等非物质文化形态。全国已普查登记革命遗址3.6万处,其中省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余处,构成完整的革命记忆图谱。红色旅游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历史教育价值。从其文化特质与教育功能来看,红色旅游资源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多以具象化的历史场景再现,可强化学生对“四个选择”的理论认同。以延安鲁艺旧址等为代表的红色教育资源,将革命文艺传统与当代美育有机衔接,实现革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同时,革命遗址、历史文献等物质资源的校园化呈现可以使红色文化突破地域限制。例如,2022年,湖南大学将岳麓书院内的抗战文化遗址改建为“烽火讲堂”,结合AR技术复原长沙会战场景,年接待学生实践超2万人次。“在地化”的改造方式使红色文化深度融入校园空间,形成“行走的教科书”,为高校文化生态注入精神内核,在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发挥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对筑牢意识形态根基、激活革命文化基因、培育知行合一的新时代青年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弘扬和传播旅游资源的重要平台,红色旅游资源亦在很大程度上为高校人才培养开辟了多元化途径。因此,校园文化的构建既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亦离不开学生自下而上的实践参与。

其中,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尤为重要。红色文化资源以其独特的历史底蕴和教育价值,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素材,红色资源的育人效能必须依靠价值观形塑、文化传承、实践育人三重功能协同发挥,才能真正转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财富与行动自觉,让红色文化更加贴近、更加亲和、更加有力。以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为例,其2024年推出的“草鞋编织”等沉浸式项目,让青年学子在动手实践中感悟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而这种寓教于乐的体验方式,既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珍惜当下,又能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依托场景还原、互动体验、故事讲述等生动形式,红色文化得以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学生心灵。为此,高校可充分挖掘红色遗址、文物、人物等资源,将其转化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鲜活素材,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育人环境,为培养新时代青年人才提供精神滋养。

具体来看,高校应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深入革命遗址、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利用实地考察、情景体验、志愿服务等形式,使青年学子在身临其境中感悟革命精神的力量,突破课堂讲授的局限,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同的升华,真正将红色基因内化为价值追求与行为准则,构建起“认知—情感—行为”一体化的育人路径。

首先,将红色旅游资源系统化融入课程体系。打破传统思政课的单一模式,打造“必修+选修”“理论+实践”的多维课程矩阵,依托地方红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差异化育人优势,运用数字化技术提升教学实效。以浙江大学开发“红船精神VR教学系统”为例,学生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参与中共一大会议场景还原,“科技+红色文化”的融入模式契合“Z世代”学习认知特点。

其次,打造红色基因传承新场域,以物理空间重构与虚拟空间拓展红色旅游资源,形成“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文化浸润生态,将革命文化符号融入校园建筑设计或创建具有代际传播力的文化品牌。以延安大学新校区为例,在图书馆中庭设置“延安精神浮雕墙”,使红色元素成为校园空间的精神地标,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最后,构建“校地联动、产教融合”的实践育人体系,与革命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深度合作,推动红色文化从认知认同向行为自觉转化。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与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共建“大思政课”实践基地为例,先后开发“五个一”标准化课程包,基地年均接待学生实践3000余人次。同时,设立红色文化双创基金,以弘扬和传播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并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发AR红色文创服饰,产品入文创集市,实现了红色旅游资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推动红色文化从认知认同向行为自觉转化。

红色旅游资源的校园转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亦是有效转化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动能,高校需遵循文化育人规律,契合新时代青年认知特点,通过构建课程教学、文化浸润、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的全方位育人体系,为培养具有红色基因的时代新人提供可复制、可持续的实施范式,从而发挥红色旅游资源的育人功能,培养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使红色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精神底色。

(赵昱敬 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廖萍蓉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2024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理论研究”(课题编号:24SZZX039)研究成果。

赌博论坛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shou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