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民宿行业更好满足广大消费者对高品质旅游体验的需求,需要多方形成合力,通过监管前置,对民宿行业实行强有力的监管,进而将其引入正轨,让法治成为民宿的归宿
近期,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幽灵民宿”消费纠纷案件。此前,原告孙先生在某平台上预订的民宿,临时被告知无法入住。更让人咋舌的是,不仅民宿没有订单中展示的房型,竟然也从未收到过平台的订单信息。这一事件导致孙先生及家人出行期间被迫多次更换酒店。最终,朝阳法院一审判决提供预订服务的旅行社赔偿损失3500余元。
近年来,不少城市的民宿成为人们出游住宿的热门选择之一。然而,民宿行业爆发式增长的背后,也有野蛮生长的一面。比如“幽灵民宿”就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幽灵民宿”有的地址模糊不清,有的房型“货不对板”,甚至有的连订单都是假的。“幽灵民宿”乱象既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潜藏着安全隐患。不少“幽灵民宿”还存在消防设施不齐全、卫生状况堪忧、虚假宣传、扰民等问题,甚至还可能存在欺客宰客等不法行为。
“幽灵民宿”等乱象背后的原因不少。例如,民宿作为“日租房”,是属于短期租赁还是属于旅馆业?对此很多地方还没有确切定论。这就导致对民宿的多头监管问题,在基层管理执法中,一些部门之间权责不清,不愿意承担牵头管理责任。另外,行业门槛相对较低,民宿具有房源分散化、经营主体多元化等特点,这也造成监管难,从而导致不少民宿隐患重重。这些问题的存在让一些民宿处于监管盲区,游走于“灰色地带”,给了“幽灵民宿”“搞鬼”的机会。
面对新兴业态,监管不能总是跑在后面。因此,要加强对民宿行业的监管。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以遏制民宿行业“野蛮生长”。例如,2023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国家标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等级划分》,规定了旅游民宿经营管理的总体要求,将旅游民宿等级由高到低划分为甲、乙、丙三级,并实行动态管理。
要让民宿留住“诗和远方”,让民宿不再变“民诉”,让“幽灵民宿”失去滋生空间,需要监管“在线”,加强对各大住宿预订平台的监管,将民宿纳入强有力的监管之内。平台要对入驻的商家履行好监管责任,做好资质审核、日常监管等工作。消费者也要增强防范意识与维权意识,避免“踩坑”,一旦权益受损应勇于维权、正确维权。
总之,要让民宿行业更好满足广大消费者对高品质旅游体验的需求,需要多方形成合力,通过监管前置,对民宿行业实行强有力的监管,进而将其引入正轨,让法治成为民宿的归宿。别让“幽灵民宿”继续“捣鬼”,才能让“民宿刺客”失去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