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应用型大学在推动地方文旅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大有可为,必须优化文旅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布局,通过文旅专业群的建设,切实培养适应地方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文科人才。
研究背景
作为地方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新质生产力关联文旅资源的挖掘和开发、文旅产品深加工、提供消费者满意的文旅产品等文旅全产业链,是对传统文旅生产力在代际能级上的更新与超越。文旅专业群指的是一个学校根据地方文旅经济发展需要,将多个学科相近,或对标地方产业链的一系列文旅专业联结起来而形成的教育集群。地方本科高校文旅专业群作为一种直面地方文旅产业链需求、文科优势资源集聚的专业组织形态,是优化文科学院专业结构及调整专业布局的有效手段,其核心内涵是“文旅产业岗位群—文旅专业群—群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文旅专业群建设是高校为了解决应用型文科专业教育滞后于地方文旅产业发展而产生的教育模式,是应用型高校新文科建设的必由之路。
当前地方高校文旅专业群建设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文旅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地方文旅产业人才要求不一致,不能满足文旅产业人才需求;文旅专业特色凝练不足,创新力度不够,改革举措不实,改革效果不明显,缺乏持续性。如何促进“供给侧”应用型大学文旅专业群深度对接“需求侧”地方文旅产业链发展需要,促进文旅新质生产力发展,最终实现地方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尚需针对性、有效性、系统性研究。
文旅专业群建设理念与路径
(一)构建“文化保护—文化利用—文化传播”链式人才培养理念
以文化保护素养为首要培养目标,探索文化素养、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地方文化保护人才培养模式。以文化利用能力为人才培养重心,搭建文旅产业学院平台,挖掘地方文化价值,融入科技思维,开展旅游创新教育,培养具备数字素养的文化旅游创新人才,服务地方文旅产业发展。以文化传播思维为培养关键环节,注重数字传播技术与应用训练,以数字内容呈现与表达为核心,兼顾互联网运营与数字版权管理,培养服务于数字出版、媒体传播、多媒体制作等文化创意企业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二)探索“服务地方、文化传承、数字文旅”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以需求为导向,服务地方,服务社会,探索应用型地域文旅人才培养路径。以文育人、守正创新,依托各级各类文旅人才培训基地,与地方文旅企事业单位共建育人联盟,培育地方文旅志愿服务团队。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建设文旅行业产教融合基地,与地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开展政产学研合作,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符合地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需要的文旅融合型人才。文工交叉、文技结合,依托重点实验室、文物科技保护联合研究中心、文旅融合与数字化研究基地,建设数字文旅产教融合虚拟教研室,培养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文化新媒体传播、文化创意人才。
文旅专业群建设重点内容
(一)通过“围绕产业”“围绕岗位”“围绕地方”,开展文旅专业群在地化建设
围绕文化事业、文旅产业链,聚合专业;围绕职业岗位群,统筹专业;围绕地方文旅产业特色,夯实专业。围绕地方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对文化保护人才、文旅创新人才和文旅传播人才的需求,建立与文化事业、文旅产业链相一致的专业群,培养全过程的区域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充分了解文旅行业职业群现状,针对文化事业、文旅产业的岗位群设置专业群,尽可能多地覆盖文旅行业岗位群。文旅类专业群要紧紧围绕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现状、特色优势和困境痛点,结合自身专业优势,通过专业群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推动地方文旅高质量发展。
(二)通过“文工交叉”“文文互鉴”“文技结合”,建设文旅专业创新共同体
以一流专业群建设为目标,夯实专业共性基础,重视专业个性发展,强化专业优势互补,通过专业群建设推动文科学院整体发展,逐步构建“文工交叉”“文文互鉴”“文技结合”的文旅专业群建设模式。在功能上,专业群突出群体共性,凸显专业特色。在内涵上,重视人文精神培养,突出人文素养提升。在机制上,鼓励专业相互渗透,通过课程、教材、师资和平台的共建共享,形成文旅专业共同体。
(三)通过“校企共建”“产教融合”“专兼结合”,打造一流文旅专业群师资队伍
通过文旅产业学院、文旅产教融合基地建设,形成“校企共建、内外结合”的文旅专业群师资队伍,打造面向文旅产业链的专业群教学团队,共建文旅行业综合性专业群实训基地,提升文旅专业群社会服务能力。建立由专业群双带头人、专业双带头人组成的文旅专业群建设专家委员会,发挥专业发展指导作用。建设文旅专业群科研团队、教学团队和社会服务团队,打造文化基础扎实、旅游技能多元、学科专业交叉的文旅专业群师资团队。强化师生服务地方社会文化的软实力,建设文旅专业群文旅虚拟教学基层组织,形成具有地方文旅行业特色的数智化文旅专业师资团队。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重点课题“应用型大学文科专业群对接地方文化产业链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研究”[B-b/2024/01/5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