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您的位置:首页> 观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是缩小城乡差距、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村地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2018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同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等17部门共同发布《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全面推动乡村旅游为乡村振兴工作赋能提质。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深入研究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路径,对更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内在逻辑

乡村振兴的基础在文化兴,出路在产业旺。文旅行业兼具文化的内核、产业的属性,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有其强大的内在逻辑。

传统的优质乡村文化和独特的乡村资源为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基础。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乡村覆盖了大量国土。在这些广袤的土地上,很多地方仍然保留和延续着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和独特的农事活动,承载着中国乡村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具有典型的“乡土社会”特征。这种源于农耕文明和中国特色的农耕文化,表现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因地制宜,因时而作,不违农时”的生产观念和生活方式上,对工作和生活节奏紧张的现代都市人群具有无可比拟的“精神按摩”作用,也日益成为现代文旅产业发展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特别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越来越多乡村的文化特色,广大乡村具备了越来越大的吸引力,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优势和基础不断夯实。

蓬勃兴起并广受欢迎的乡村旅游进一步实证了文旅赋能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存在着内在的密切联系。一方面,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开展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过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乡村的基础设施不能较好地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乡村振兴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现实困难。乡村的路通了、水好了、电足了,生态和居住环境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这些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在条件。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推动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促进百姓增收和城乡均衡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彰显了乡村旅游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乡村振兴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客观上要求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取得更大的成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广大乡村地区在气候、生态、人文、自然条件和发展基础等方面千差万别,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统筹下,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探索创新。目前,全国以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乡村旅游集聚区等为支撑的乡村旅游点、线、面互动发展格局日趋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提质升级,产品供给日益丰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资金、人才下乡趋势明显,广大农村地区的百姓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受益良多,乡村旅游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优势和综合效益不断凸显。未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将不断加快,“乡土中国”加速向“城乡中国”转型,这些会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推动和要求各方面做好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工作。

赋能路径

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就是通过文旅的思路、元素和业态,重点在创意创新、空间布局、产业发展、文脉传承、人才培育等方面,为乡村振兴做好从策划创意到整体氛围营造乃至产业溢价输出的一系列工作。

(一)赋能创意创新

创意创新是文旅行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近年来,在理念更新、政策推动、需求拉动和科技助力下,现代文旅产业的发展更是与好的创意创新密不可分。一些乡村地区在民宿的建设推广、河湖田草的旅游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开发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如湖南会同县通过打造“稻梦小镇”,实现了稻子收割后余下稻草的“变废为宝”——利用稻草建设了约8000平方米的稻草城堡,推出了稻草景观制作、劳动教育、科普研学等活动,受到游客欢迎。

(二)赋能空间布局

这种布局,主要是指乡村空间特色文化的提炼和展示。从物理上看,一个乡村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单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交融渗透,形成了鲜明的生长肌理和发展脉络,造就了乡村独有的文化气质和内涵。文旅赋能就是要挖掘和整合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打造出一个具有强烈身份标识的乡村空间,实现宽泛意义上的乡村全域景区化。如天津的杨柳青镇和南乡三十六村通过深度挖掘和整合年画文化,发展成为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年画村”。

(三)赋能文脉传承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目前,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振兴和繁荣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一方面要严格地保护,另一方面要在保护的基础上积极地利用。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在这两个方面都大有作为。湖南怀化通道的皇都侗文化村,拥有深厚的侗族文化,包括侗族芦笙、侗族织造技艺、侗戏、通道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等四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通过大力发展“非遗+旅游”,皇都村发展成为一座活态的侗民族文化博物馆,村民们在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传承弘扬侗民族优秀文化,服务外地游客,既增强了文化自信,又增加了经济收入。

(四)赋能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也是去除乡村“空心化”的重中之重。乡村旅游固然是文旅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最直接表现,但如果仅仅是发展乡村旅游,就缩小了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内涵和外延。从更广阔的视角看,文旅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还要发挥文旅强大的“溢出”功能,提升乡村产业附加值,赋予乡村产业更大的想象和发展空间。这种“溢出”功能其实就是通过文旅与其他乡村产业有机融合,创造出一系列的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更好地提升产业综合效益,促进产业增效和百姓增收。如贵州“村超”通过“体育+文旅”,在掀起乡村体育旅游热潮的同时,为贵州乡村振兴和地方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通过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民宿,就地将乡村农产品转变为旅游商品,也是文旅赋能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一种有效方式。

(五)赋能人才培育

没有人才的支撑,就不能形成乡村的核心竞争力。文旅赋能乡村振兴,一方面,可以通过专业培训,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友善、亲切、热情、热爱地域文化,具有专业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村民,会使外来的创业者、消费者感到宾至如归。另一方面,可以吸引一批特色人才,通过他们的带动,形成有效的人才集群,为包括乡村文旅产业在内的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激发乡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作者单位: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博彩官网 - 体育 shou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