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应把握元旦春节假日时段集中、活动集中、游客集中、消费集中、承压集中等突出特点,聚焦提升产品效益、提升服务效能、提升管理效率,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担当作为的责任意识,精心做好假日旅游市场工作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强化市场保障供应,满足群众节日消费需求;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浓厚节日氛围;统筹做好春运工作,保障群众平安便捷出行。《通知》对提供丰富优质的文化和旅游市场供给,推出文旅消费促进活动和惠民措施,加强综合执法,维护文化和旅游市场秩序作出安排。这为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做好元旦春节假日旅游市场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和指导。
根据今年11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2025年元旦放假1天,春节放假调休8天。元旦春节假期时间的调整优化,会形成公众文旅需求的相应变化。
根据国家移民管理局预测,元旦假期全国口岸将迎来出入境客流高峰。预计高峰时段主要集中在2024年12月31日晚间和2025年1月1日,日均出入境旅客将达到20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8.8%。
可以预见,即将到来的元旦假期,将以本地近程游、短途游为主,各地将围绕迎新年主题,精心策划举办倒计时、音乐会、光影秀等系列跨年活动,让广大游客和市民感受充满文化韵味和科技感的新年假期。
2025年春节假期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长假期,旅游过年将备受追捧。携程发布的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前往异地过年的游客占比达65%,同比增长24%。春节假期旅游市场将呈现以下特点:探亲流、旅游流相互交织叠加,国内游、入境游、出境游持续向好;庙会、年俗、冰雪、温泉等主题游更加多元,热点景区、特色文旅商圈、游园庙会、演艺新空间等文旅消费场所更具活力,家人和亲友结伴出游更加明显。
去哪儿数据显示,截至12月中旬,春节期间,国际机票和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均超1倍。携程发布的数据显示,春运期间境内机票搜索指数同比增长15%、出境机票搜索指数同比增长51%。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攻坚之年的新起点之上,做好2025年元旦春节假日市场工作意义重大。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通知》精神,把握元旦春节假日时段集中、活动集中、客流集中、消费集中、承压集中等突出特点,聚焦提升产品效益、提升服务效能、提升管理效率,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担当作为的责任意识,精心做好假日旅游市场工作。
一是丰富假日市场供给。元旦是辞旧迎新的“时间之年”,春节是内涵丰厚的“文化之年”,尤其是“春节”申遗成功,吸引着更多国内外民众关注中国文化。各地应聚焦“欢欢喜喜过大年”主题,推出一批高质量的文化演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春节精品旅游线路和文旅活动,更好满足广大游客欢乐喜庆过大年的美好期待,全力推动消费升级。据报道,这个冬天哈尔滨推出千余项冰雪活动,元旦春节假日期间京津冀将共同举办迎新春六大板块系列文旅活动、海南将举办各类旅文体活动超300场。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签证政策持续优化,极大地便利了外国人来华。今年前11个月,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2921.8万人次,同比增长86.2%;其中通过免签入境1744.6万人次,同比增长123.3%。12月17日起,我国又把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延长为240小时,这将进一步激发外国游客的来华旅游热情。随着春节正式成为联合国假日,“中国年”升级“世界年”,各地应为外国朋友献上融合多元的文旅大餐,邀请他们一起“过大年”。
二是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坚持“游客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重点做好信息推送、客流疏导、行业服务、市场秩序、应急处置等工作;加强对广大游客出游的公共服务和信息提示,运用大数据有序引导游客选择出行线路、时段和旅游目的地;提供可感知、能体验、有温度的服务,做好极端天气的游客关怀;加强假日市场综合执法监管,开展高频化、常态化督导和旅游执法检查,督促景区、酒店、旅行社、导游等严格执行服务标准指引规范,大力整治虚假宣传揽客、“不合理低价游”等问题,营造舒心、安心、放心的假日旅游市场环境;加强值班值守和应急处置,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在岗带班、24小时专人值班等制度规定,一旦遇有突发情况,确保第一时间响应,快速高效处置。
三是着力抓好安全管理。假日工作实践表明,“两节”假期风险事故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重点区域看,跨年活动、庙会游园、热门景区、网红打卡地、重要演出场所、交通接驳点等场所容易形成“大客流”。从出游时间上看,除夕、初一处于低谷期,之后随着出游人数的不断攀升,一般在大年初四至初六达到峰值。从游乐项目看,景区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受低温天气影响,易发生故障停运、高空滞留风险。各大滑雪场接待人数较多,易发生滑倒、磕碰。
全国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要主动加强研判和把握,聚焦重点领域和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隐患,分级分类开展拉网式排查和治理。尤其是要针对可能出现的“大客流”,提前完善应急预案,制定针对性措施,严防人员扎堆聚集。加大对游乐设施、缆车、索道、冰雪项目等监管力度,确保达标运营、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