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您的位置:首页> 观点>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国非遗传统舞蹈犹如灿烂的明珠,承载着各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彰显其生活习俗与精神信仰。从藏族豪迈大气的锅庄,到维吾尔族热情奔放的赛乃姆,无一不是地域风情与先辈智慧的结晶。如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面对多元娱乐的冲击,非遗传统舞蹈渐渐失去往昔舞台,面临传承困境。

在此背景下,新媒体的崛起恰似一场及时雨,为传统舞蹈的存续焕新带来了转机。新媒体以其即时性、交互性强的特点,突破了非遗传统舞蹈囿于特定地域节庆、民俗活动的限制,抖音、B站、小红书等各个网络平台,可推动我国非遗传统舞蹈直达全球各地年轻人屏幕,促进非遗传统舞蹈与现代生活深度交融。如何利用新媒体推动非遗传统舞蹈的传承和创新,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

第一,创意改编,新媒体助力文化破圈。进入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更加丰富,纯粹复刻传统舞蹈难以引发群众共鸣。因此,创意改编是传统舞蹈贴合现代审美的“密码”。新媒体背景下,实现非遗传统舞蹈的传承创新发展,需要实现文化破圈发展,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可以推动现代舞剧与非遗元素的融合。例如,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巧妙穿插上海弄堂里的民间舞步,采用旗袍摇曳、舞步翩跹,勾勒旧上海烟火日常,复古与谍战叙事相得益彰。其次,需要有效结合当下热点话题、情感共鸣点等重新构思舞蹈情节,融入时代故事,让传统舞蹈诠释现代生活。例如,展现职场奋斗,融入传统鼓舞元素;提取经典动作,拆解、重组、简化复杂动作,编排出易学的“网红舞步”等。最后,可以采用技术加持,推动虚拟偶像与非遗舞蹈联手。例如,虚拟歌姬洛天依身着汉服,演绎改良水袖舞,让年轻人因虚拟偶像关注背后非遗技艺,进而主动科普传播,拓展传承人群。

第二,全民参与,推动传承主体从“小众”转“大众”。昔日非遗传统舞蹈传承仅仅依靠少数传承人,其力量有限,不利于非遗传统舞蹈发展。新媒体背景下,网络和信息技术发展如火如荼,赋予大众创作、传播非遗舞蹈空间,昔日台下观众亦可变身传承人。

推动非遗传统舞蹈传承创新,需要全民参与,首先,各地文旅主管部门应披挂上阵,展现各地民俗风情与特色。例如,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化身“甘孜雄鹰”,豪迈演绎热巴舞,推荐家乡美景视频火爆出圈,带火了本地非遗游。其次,高校可以组织学生成立非遗舞蹈社团,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分享排练日常,从古典舞身韵到剧目排练,激发同龄人兴趣,埋下传承种子。再次,社区可以从老年大学入手,线上展播传统舞蹈成果,推动年轻人和老年人线上学习,形成代际传承良性互动。最后,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挑战赛,推出多个传统舞蹈相关话题标签,带动素人舞者创新热情,形成全民共创氛围,使非遗传统舞蹈从昔日乡野田间、节庆祭祀中的原生态表演,走向现代生活,融入大众日常,成为可感可触的文化记忆。通过传承与创新,焕发新的生命力,真正实现其文化价值,滋养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第三,产业联动,经济赋能非遗传统舞蹈续航发展。在大众印象中,非遗舞蹈往往与文化传承相关,而新媒体的介入拓宽了其产业链,促成文化与经济的双赢局面。推动非遗传统舞蹈创新发展,可以借助产业联动,以经济赋能非遗传统舞蹈续航发展。

首先,可以与旅游产业联动,打造舞蹈主题旅游线路,在旅游景点安排传统舞蹈表演,让游客深度体验非遗舞蹈。例如,云南丽江古城将纳西族舞蹈融入旅游项目,结合当地建筑特色和民俗文化,在特定场所定时表演传统舞蹈;还可以开发旅游产品,以传统舞蹈元素为核心,设计制作如玩偶、徽章、服饰等纪念品,不仅具有纪念价值,还能传播传统舞蹈内容。其次,可以与文创产业合作,设计传统舞蹈相关的文创作品。例如,将传统舞蹈的人物形象绘制在笔记本封面上,或制成精美的杯垫等;还可以与动漫游戏产业联动,把非遗舞蹈传统形象和动作与动漫角色或游戏角色融合,开发以传统舞蹈为主题的游戏,增加非遗舞蹈的趣味性和现代感。最后,可以与影视产业协同,为电影、电视剧、网络短剧提供舞蹈内容创作支持,在影视作品中展示传统舞蹈,借助影视的传播力扩大非遗舞蹈的影响力。

第四,警惕反思,流量浪潮中坚守文化初心。众所周知,新媒体是把双刃剑,推动非遗传统舞蹈发展的同时,也可能使其深陷流量漩涡,面临诸多隐忧。例如,部分改编可能过于迎合低俗趣味,舍本逐末,失去文化精髓;部分粗制滥造视频充斥网络,误导观众对非遗误解;“算法造星”下舞者可能重流量变现、轻技艺打磨等。这警示我们推动非遗传统舞蹈创新需要勿忘文化初心。

首先,要坚守文化内涵,不能为了流量过度改编,而要确保传统舞蹈核心的动作、节奏和文化寓意不被歪曲。例如,在创新舞台呈现形式时,尊重传统舞蹈所蕴含的祈福、祝愿等原始文化意义;加强对非遗传统舞蹈传承人的培养,保持传承人对舞蹈文化纯粹的理解和热爱,不被流量带来的短期利益迷惑,保证传承原汁原味的舞蹈技艺。其次,要把控流量质量,避免低俗化的营销方式,不能靠博眼球、制造噱头来获取流量,而要注重流量的真实性和长期价值。最后,要承担社会责任,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传递民族精神、传统美德等;要合理利用流量反哺非遗传统舞蹈发展,将流量带来的收益投入到舞蹈技艺的研究、传承人的生活保障、文化场所的建设等方面,方能于流量浪潮中稳守非遗本真,让传统舞蹈行稳致远。

综上所述,新媒体为非遗传统舞蹈创新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在这片数字土壤里,传承有了多元途径,创新迸发无限活力。我们要善用新媒体之力,拿捏好传承与创新分寸,以推动非遗传统舞蹈跳出历史尘埃,舞进当代生活,迈向光明未来。

(竹含萩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博彩网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shou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