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ye

您的位置:首页> 观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此,必须认真研究“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特征和培养路径。

一、旅游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梳理相关文献,从学术层面看,“双师型”教师概念由学者王义澄在其1990年12月发表于《中国教育报》的文章《建设“双师型”专科教师队伍》中提出。从政策层面看,“双师型”教师概念首次出现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中。其中提出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要有1/3以上的“双师型”教师。此后,“双师型”教师逐渐成为研究重点和热点。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双师”=“双职称”。其基本观点是,“双师型”教师就是同时具有两种以上的职称,其中一种职称是教师系列职称,如教授、讲师;另一种是非教师系列职称,如工程师、统计师。“双师”即“双职称”的观点,在实践上简单易行。但是,这种简单叠加的概念,无法真正反映“双师”教师必备的能力与素质。

二是“双师”=“双证书”。这种观点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同时获得两种证书。一种证书是高校教师系列职称证书,另一种证书是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如导游证等。这种观点特别突出了职业教育专业教师要重实践懂技能。然而,资格证书能不能代表实际能力?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是“双师”=“双来源”。这种观点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中,既有来自高校的教师,又有来自企业的管理服务人员。可以看出,这种观点立足于教师队伍整体,而不是个体,即强调教师队伍整体的“双师型”,具体到教师个体,则没有实质意义。

四是“双师”=“双素质”。这种观点认为,职称、证书、企业经历等只是“双师型”教师的外在表现,并不是本质。“双师型”教师就是要具备两种素质和能力:一是文化和理论素质,教学教研能力强;二是实践动手能力,能够亲自动手示范。应该说,这种观点直抵“双师型”教师的内在素质构成。然而,“知识、能力和素质”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在评定和评审过程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标准对其进行鉴定,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将其量化,造成了操作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22〕2号)》,“双师型”教师是指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具备相应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具有企业相关工作经历,或积极深入企业和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岗位实践的教师,理解所教专业(群)与产业的关系,了解产业发展、行业需求和职业岗位变化,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的教师。

二、旅游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与普通教师相比,旅游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复合型。“双师型”教师既要熟悉教育领域,又要熟悉所教专业领域,在知识结构上是跨领域的;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能力,又要具备实践教学的能力,在能力结构上是跨领域的。“双师型”教师必须是复合型人才。复合型是“双师型”教师最基本的特征。

二是实践性。旅游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特别强调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生产实践的能力,这就要求从事旅游职业教育教学的教师也必须具有实践操作的能力。“双师型”教师重点强调教师自身具有实践操作技能,同时又能够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性是“双师型”教师最本质的特征。

三是创新性。旅游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行业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要培养具有创新性的学生,“双师型”教师自身应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始终站在旅游行业发展前沿,把准行业发展脉搏,以独创性的思维、方法开展人才培养教学研究工作。创新性是“双师型”教师最重要的特征。

四是开放性。经济全球化意味着生产要素全球化,旅游业天生具有开放性。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具有国际视野、思维和能力,具备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旅游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自身必须掌握世界旅游业最新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法,并能够通过教学活动将这些理念、方法、能力传授给学生。开放性是旅游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最独特的特征。

三、旅游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

一是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特征,决定了其培养必须在一个贯通学校、企业、行业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上进行。产学研合作平台实质是一个资源整合平台,将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联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为人才和教师培养服务。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可以持续获得旅游行业发展最新的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并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将之传授给学生。同时,产学研合作平台也是一个学生实践平台,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行业、企业的管理、运营、服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旅游行业企业用工需求,从而调适自身的学习和实践。

二是构建国际化合作平台。国际化是全球化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旅游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要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意识、思维和工作能力,就必须实施开放办学战略,加大与国外企业和学校的合作交流,让我们的师生“走出去”,让国外师生“走进来”,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在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中,增强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熟练掌握国际旅游业的通用规则。

三是完善培养培训机制。提升教师素质,重在培养。培养培训机制是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关键。旅游高职院校要建立有效的学习培训体系,分类实施岗位培训计划、学历提升计划、海外进修计划、企业顶岗实践计划、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切实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进而有效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

四是构建师资引进机制。“外部引进”是旅游高职院校加快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基础薄弱的院校来讲,引进人才是提升“双师型”教师比重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基础较好的院校来讲,引进人才是提升师资队伍质量的重要手段。一是实施高水平创新人才引进计划。积极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中青年专业骨干人才。二是实施行业精英人才引进计划。积极引进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三是实施海外优秀人才引进计划。积极引进国外人才、留学归国人员来旅游院校任教。

五是完善激励考核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是教育引导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的重要抓手。一是改革利益分配机制。坚持“双师”导向,突出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进行有效的精神和物质激励。二是引入竞争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职务聘任、项目竞标等制度,为教师的竞争提供充分的“舞台”。三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实施分类考核,包括学期考核、学年考核和专项考核,引导教师自觉将职业发展转移到“双师型”发展轨道上来。

(注:本文系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校企协同机制下高校文旅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与实施路径研究》[2023—WLZX—4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旅游职业学院)

nba盘口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shou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