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如何在保障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今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4—2035年)》,实施方案提出,推动绿色旅游发展,开拓亲海旅游、主题旅游等特色旅游业务,发挥“旅游+”“文化+”“生态+”功能,提升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绿色发展水平。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是世界上首个国家间合作开发的生态城市,2008年9月28日正式开工建设。生态城位于天津滨海新区,是在盐碱荒滩上建设起来的,旨在通过整合国际领先的生态、环保、节能技术,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典范。生态城不仅追求经济发展,更强调社会和谐与环境保护,力求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目标。
首先,生态城在规划阶段便确立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可持续性、文旅融合的指导思想,致力于构建一个以自然生态为基础,兼具低碳、智能、宜居的现代化生态城市功能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通过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生态修复措施以及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
其典型做法有以下几项:一是加强水资源管理。如建设中水回用系统、雨水收集系统,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二是普及绿色交通。如发展智能无人驾驶新能源公共交通系统,鼓励自行车出行等,有效减少碳排放。三是注重生态修复。通过种植耐盐碱植物改良土壤,增加绿化覆盖率;通过建设人工生态湿地净化污水,恢复受损生态系统,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四是注重资源循环利用。通过垃圾分类回收、厨余垃圾堆肥等方式,减少垃圾填埋量,实现资源再利用。五是推广绿色建筑。生态城内新建建筑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采用节能保温材料、太阳能热水系统、光伏发电系统等,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些举措,为生态城的未来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本盘。
其次,生态城管委会为确保任何开发活动不损害环境的可持续性,先后以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策略和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开展具体的城市建设。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策略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将自然与人类活动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通过综合的规划与管理来应对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确保旅游活动不会损害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性。
相应的措施包括: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识别并评估旅游目的地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价值,如水源保护、空气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为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生态敏感性分析——对旅游开发项目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多利益相关方参与——促进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社区居民等多方参与旅游规划和管理,确保决策过程透明、公平。动态监测与反馈——建立生态系统动态监测体系,定期评估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反馈调整管理策略。典型的案例是国家海洋博物馆的建设。作为生态城的重要文化设施之一,它承载着普及海洋知识、提升公众海洋保护意识的任务,其建筑本身也是生态设计理念的具体体现。博物馆在设计上采用了绿色建筑标准,通过使用高效节能材料、太阳能光伏板、雨水收集系统等先进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博物馆还设置互动式展览,让参观者在互动体验中学习海洋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旨在实现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平衡。这一模式要求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保护当地文化特色,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同时促进社区经济繁荣。
相应的措施包括:环境影响评估——在旅游项目开发前期,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估,确保旅游项目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生态旅游认证——推广生态旅游认证机制,鼓励旅游企业按照可持续旅游的标准运营,如保护自然景观、尊重当地文化等。生态补偿机制——对因旅游开发而受损的自然环境给予补偿,以恢复生态功能。社区参与和受益——加强社区参与旅游规划与管理,确保当地居民能够从旅游发展中受益,如通过增加就业机会、创业支持等方式分享旅游收益。典型的案例是天津泰达航母主题公园,这是一个集国防教育、旅游观光与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主题公园。公园以退役的苏联海军基辅号航空母舰为核心,打造了一系列体验项目。在生态设计方面,公园利用原有的海岸线和湿地资源,通过种植本地植物、建设生态栈道等方式,恢复了海岸带的自然景观,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的休闲空间。此外,公园还设置了多个环保教育站点,向公众普及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总体来看,生态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保护基本盘为助力文旅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的坚实保障和广阔空间,这样的城市建设理念正是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典范。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在线旅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