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融合了深厚的哲学思想和卓越的园林艺术,代表着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理解和表达。研究传统园林造景手法,对保护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天津是一座历史文化丰富、地理位置独特的文化名城,天津私家园林体现了天津传统文化中的多元性、包容性、开放性,同时也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造园理念。
天津人民公园前身为天津大盐商李春城的私家别墅。政府接管后,对园林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与改造,于1951年7月1日正式向大众开放,并且将此园更名为人民公园。1954年,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园名:人民公园。园内现存中和塔、藏经阁、显密圆通殿三处历史建筑。
一、中国传统造园理念
受中国哲学思想影响,“崇尚自然、融入自然”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主要思想。几千年以来,造园者对于意境的追求从未停止,且中国传统园林多数为文人造园,与中国画、诗词不可分割。无数园林造景设计者与造园者们在追求意境的过程中不断向诗、画寻求创作源头,追求诗情画意一般的艺术境界。中国传统园林传自然之神的造园理念对于现代景观设计具有借鉴意义,也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相一致。
传统园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当代的园林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传承传统造园手法,又要在传承中去寻求创新,将传统园林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发扬光大。
二、人民公园建造特点
天津人民公园利用了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秉承着“天人合一”的传统造园理念,师法自然,四周林木围合使得人民公园体现出较为含蓄的情调。
一是整体规划。在保护原有旧址的基础之上将功能进行合理的划分,借助园中环形湖将公园分为五个功能区,分别为健身区、文化休闲区、儿童娱乐区、湖景区及中心观景区。同时,为了强调游客在园中的体验并引导其视线,以单体建筑为节点,通过巧妙的布局和设计,将玉兰花海、海崇风韵等五处特色景观串联起来,形成了两条贯穿东西、连接南北的景观带。这种点线结合的布局手法,不仅丰富了园林空间的层次感和深度,也稳定了公园的整体布局,使得整体设计方案的骨架更为紧凑,呈现出一种流动而又恒定的美感。
二是布局合理。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每一处景观、每一栋建筑、每一片水面,都是在整体布局中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存在,不仅是对自然山水的高度概括和艺术再现,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深度诠释。首先,人民公园四个入口景观节点作为整个园区的起始点,将游客拉入园林意境,随后以园区主路为空间骨架,辅以游廊、回廊等,除了引导人流方向,还承接各个景观及建筑小品节点,丰富空间意趣。其次,运用不同的造景手法对植物、建筑单体的组织形成相互呼应对照的景观结构,引导人们不断向内探索进入园区,从普通的景观节点向惊艳的景色转变,从视线的遮挡向开阔的视野转变,使访客豁然开朗。最后,空间的边界以及大量的植物背景作为整个园区的收拢部分,让访客得知游览已近尾声。全园区通过合理的节点安排及园路梳理,空间序列明确。
三是引导巧妙。引导性就是引领游客欣赏园林中的优质景观,同时巧妙地遮蔽园中稍逊色的景观,从而提升游客的观赏体验。例如人民公园绕湖的一段路,两侧由竹子及乔木进行半围合,其核心目的是形成节点与人视线之间的屏障,一定程度上遮蔽人们的视线。游客逐渐向节点接近,可透过植物组团拾取到湖心亭的一角,从而引起内心的好奇,这样可增强节点的吸引力。传统园林空间小路忌直而求曲,忌宽而求窄,这样的路能引起人们探索的兴趣。人民公园内部的次级园路布置便通过植物组团的介入,将园路一分为二,让游客选择探索的方向,并且有意在转角处布置硬质景观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从而引导游客进入下一个景观空间。
三、人民公园造景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建造者追求山水之乐、花草树木之趣,再寄托人文艺术之情怀。建设古典园林需根据园区定位、要表达的景观内容以及现存空间中所保留的自然及人工资源进行设计,继而运用传统的造景手法进行构建。
一是借景。在人民公园造景的过程中,造园者便运用了一定的借景手法,利用游廊互相渗透,利用曲折、错落变化增添空间层次,丰富空间深度及广度;同时,园区内不乏互借的手法,将相邻景观空间的景物进行借取,在有景可借的空间界面处构建疏散视线的布局,从而利用视线将相邻景物纳入画面构图当中,形成看与被看的关系。
二是叠山理水。中国古典园林虽然为人工建造,但体现出崇尚自然的美学观念。在园林建造过程中,讲究因势而造、因地制宜,再根据园林需要叠山理水,用人工方式模拟,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人民公园中采用了自然式水体布局,以水为主景,围湖而建,利用岛屿、曲桥分割湖面。水体中设置堤、岛是划分水面空间的重要手段,例如湖心亭、雁趣岛、腾春园,使水面在形成不同情趣的水域的同时仍有连续感,增加风景的层次。除了大面积的湖面,园区内也存在曲折交错的溪流和与假山结合的戏水瀑布,与湖面形成一开一合的关系,颇具野趣。
三是框景与漏景。框景即利用门框、画框或树木高大的枝干将某些优美的景物框起来,使之成为一幅优美的图画,增加景深,引人入胜。园林中利用漏窗透景的手法最为常见,漏窗外面的景物若隐若现地出现在眼前,虚实结合,人仿佛行走在画中。人民公园内框景漏景的手法主要通过运用漏花窗和疏林,巧妙地将邻近的景观引入视线,形成若隐若现的视觉效果,虚实相映,增强了空间的层次感和深度,不仅让游客在欣赏近景的同时也能够望见邻园的景色,使景观更加丰富多元,还能引导游人的视线和步行路线,增强游园的趣味性和探索性。
四是对景与障景。对景是造园中常用的造景手法,即不论游人驻足哪里向对面观赏,都可将对面的美景尽收眼底。障景是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一种,主要用于相对宽阔的园子,避免游客在游览的开始就将园内风景尽收眼底,而是随着游程不断展现新的景观。在人民公园中,游客在游览园林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到每个景点的美景,而每个景点本身也成为其他景点的背景或前景,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整体效果。主要的障景手法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景观小品,如假山、植物组团、亭台、雕塑等,巧妙地进行视线的阻隔和引导。这种手法不仅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使观者在每个视角都能欣赏到不同的景致,而且还能够遮蔽一些不美观的地方,提升公园的整体美感。
(注:本文系2024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研究课题“基于多源数据的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感知评价与沉浸式旅游活化研究”[HB24WH037]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央礼品文物管理中心,河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