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自江西入安徽,经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在江淮大地蜿蜒416公里,滔滔东去,素有“八百里皖江”之称,滋养着徽风皖韵,恰似安徽的血脉和脊梁。
如何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安徽正用实际行动,生动作答这一重大时代课题。
马鞍山市长江东岸的薛家洼生态园 马鞍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供图
守护长江文化根脉
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马鞍山市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增强爱护长江、保护长江的意识,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
三年来,马鞍山市认真领悟、阐释和践行“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科学论断,着力加强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做足做好长江文化研究阐释、活化转化文章,让长江文化可见、可感、可亲,全面讲好新时代长江故事。
前不久,以“人民保护长江 长江造福人民”为主题的2023马鞍山首届长江文化论坛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嘉宾代表济济一堂,碰撞思想、深入对话,共享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经验。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戴斌围绕“长江国家旅游线路建设方略”进行主旨演讲。他表示,国家文化公园是文化走廊,也是旅游线路。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需要以生态的名义保护长江,以文化的名义传承长江,也需要以旅游的名义发展长江。马鞍山要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打造文旅产业新样本,使之成为长江国家旅游线路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样本。
“在八百里的长江安徽段,有着丰厚的历史与现代文化,许多具有标识性意义。”在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安徽大学教授刘伯山看来,这些长江文化的安徽标识,对长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有着重大和深刻影响,既是长江文化绚丽的组成部分,成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主体性内容,也是安徽省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具有十分广阔的开发利用空间,应该充分挖掘与宣传。
江苏省政府原参事、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成长春建议,马鞍山需要畅通双循环,持续增强长江文化联通韧性,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利用长江文化的多元一体性,打造马鞍山对外的独特形象;通过举办文化艺术展览等活动,展示长江文化特色,吸引更多国内外观光客和投资者到马鞍山市参观、考察,推动市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长江文化的开放包容性,积极与海内外城市、机构和企业开展合作与交流。
近年来,马鞍山先后投入近8亿元对太白楼、朱然墓等长江马鞍山段重点文物进行日常管理和保护性修缮,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依托市博物馆、刘禹锡纪念馆、林散之艺术馆等综合性博物馆,每年举办主题展览150余场,系统展示长江文明和地域文化。
用好宝贵文化资源
位于马鞍山市含山县的凌家滩,是长江流域的核心遗址,也是中华文明曙光的典型代表性遗存之一,充分体现了长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实物例证。
拥有厚重“家底”,如何在保护传承中不断挖掘文化内涵,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了《安徽省凌家滩遗址保护条例》,明确推进凌家滩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马鞍山市着力加强凌家滩遗址的考古发掘、展览展示和管理保护,成立保护管理专门机构,实施遗址区村民搬迁工程,举办中国凌家滩文化论坛,更好地发掘长江文化的真实印记,深入阐释长江文化价值。
为了实现考古遗址公园与当地文旅产业联动发展,马鞍山市一边对凌家滩文化开展多维度挖掘和阐释,一边强化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积极探索文化传播之路,先后创作旗袍秀《玉魂国魄》、歌曲《玉见凌家滩》、文物表情包等形式多样的作品,开发凌家滩系列文创产品60多种。同时,大力推进考古研学、休闲体验,构建起完整的考古研学旅游休闲产业链。
江水滔滔,岁月悠悠。位于长江之畔的铜陵,坐拥青铜文明,怀抱长江文化,依江而建、与江共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孕育出繁盛耀眼的长江流域青铜文化。
早在2017年,铜陵市就发布了《铜陵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条例》,提出加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留下城市发展的根脉和记忆。
近年来,铜陵市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以项目为抓手,发掘和激活铜陵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先后建成国际铜雕艺术园、海峡两岸铜雕艺术研究院、铜文化协同创新中心、铜官山1978文创园、西湖铜艺小镇等铜文化空间,打造铜官府铜工业文化产业园,以完善的铜工艺加工产业链为基础,通过打造直播基地,扩大铜陵铜工艺品知名度、拓展铜工艺品发展空间、延伸铜工艺品产业链,设计推出“寻铜之旅”研学旅游精品线路,将历史文化遗产传承融入当下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铜陵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推进做好铜文化系列“文章”,以创意赋能铜文化保护传承,不断增强铜陵的旅游竞争力、文化影响力、城市美誉度,持续擦亮“中国铜艺之都”城市IP。
唱响当代长江之歌
一江碧水向东流,千年文脉贯古今。如何运用新技术、新媒介、新形式,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让长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安徽各地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
夜幕降临,灯火璀璨,马鞍山长江不夜城流光溢彩,天南海北的游客川流不息。
“长江不夜城是马鞍山打造的文旅标杆项目,通过运用光影技术、电影化布景,融合长江流域城市的非遗项目、民俗文化、特色美食、地标建筑、自然景观、历史典故等典型文化要素,构建出‘一街、一卷、一乐园、四广场’的格局,为游客提供场景化的沉浸式体验。”长江采石矶文化生态旅游区副总经理叶连朋表示,以长江文化充实长江旅游,以长江旅游彰显长江文化,人们将在旅游中不断理解母亲河、亲近母亲河。
不仅如此,围绕长江大保护和文化遗产等主题,马鞍山市还创排了儿童剧《小江豚归来》、话剧《炉火照天地》、现代舞剧《李白》等十余部文艺精品,用鲜活灵动的艺术语言,讲好长江文化承载的“马鞍山故事”。
在“江城”芜湖,全市以“把长江引入城市、把城市推向长江”为理念,深度挖掘芜湖长江文化资源,整合长江渔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工业遗产文化等特色赋存资源,拓展长江夜游、旅游演艺、文化体验、艺术创作、科普研学、休闲娱乐等文旅新业态,打造展示长江文化历史变迁和具有典型地方特质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芜湖段)。
当前,芜湖市正高标准谋划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围绕长江沿线投资约80亿元,重点打造滨江旅游亮化工程、滨江旅游码头、中国(芜湖)长江渔文化博物馆、惠生联圩生态建设项目,构筑以观光旅游产品为基础、以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为核心、以专项旅游产品为补充的文旅项目建设体系。此外,还编制了《芜湖市全域旅游廊道体系规划》,统筹规划长江芜湖段约65公里岸线,以天门山为起点,串联四褐山、十里江湾、龙窝湖湿地公园、板子矶等重要节点,打造“动感滨江”特色风景廊道。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安徽将继续坚持以文旅融合为导向,把握目标市场需求,深度挖掘长江文化底蕴,以文化主题展示为引领,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业态,促进文化资源联动发展,培育具有安徽特色的长江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推动“长江文化旅游+”,促进长江文化旅游资源与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数字创意、运动康养、研学教育等融合。激发文旅消费新动能,把文化和旅游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重点培育皖江城市带文化旅游消费新热点,创新打造皖江文旅夜间消费新场景,积极培育长江文化旅游消费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