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购买剧目相关文创产品 王思超 摄
前不久,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以下简称“舞蹈节”)在乌鲁木齐举办。舞蹈节期间,来自亚、欧、非三大洲的27家演艺机构带来28部剧目,共进行了62场演出,吸引线下近10万人次走进剧场,线上8000多万人次云端共赏艺术盛宴,全网浏览量达11.81亿人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姚涛说:“这个夏天,最会跳舞的人都在新疆。本届舞蹈节期间,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国外的优秀舞者齐聚新疆,以舞为媒、切磋技艺,结交朋友。同时,本届舞蹈节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标识和讲好中国故事的亮丽名片,成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纽带。”
舞蹈节是一个窗口,从这里,人们了解到自然新疆的壮阔与大美、人文新疆的厚重与多彩、艺术新疆的华美与绚丽,更看到一个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新疆。
顶流盛会
本届舞蹈节期间,中央芭蕾舞团等国内一流机构的演艺精品云集新疆,比如获得第十六届文华奖的《永不消逝的电波》、获得第十七届文华奖的《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获得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的《红楼梦》……“这是疫情3年来首次聚集了这么多的精品演出。”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冯双白说。
这些优秀舞蹈剧目在售票平台开售数秒钟后,门票就被抢购一空。
“这些剧目在很多城市演出时票价相对贵一些,也非常抢手。没想到这次在新疆游玩时遇到舞蹈节,能同时欣赏到这么多优秀剧目,票价还不贵,最低80元,最高380元,很实惠。”浙江游客李晓燕在乌鲁木齐市文化中心大剧院观看了《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她表示对其他剧目也很感兴趣。
舞蹈节期间,俄罗斯、白俄罗斯、南非、格鲁吉亚、泰国等12个国家带来了多部精品力作。“这些剧目不仅满足了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新疆本地人来说,在家门口能欣赏到这么多国内国际的精品剧目,也是很难得的。”新疆艺术剧院相关负责人说。
7月24日晚,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大剧院Tumor歌舞团在乌鲁木齐晚报剧院奉上了歌舞晚会《我们共同的家园》。在北京学舞蹈的胡晓娇专程到新疆观看这场演出。胡晓娇说:“乌兹别克斯坦的乌孜别克族和我国的乌孜别克族都爱好跳舞,但表现形式大有不同,我就是来学习的。计划看完剧目后,再去游览新疆的美好景色,这次出游不虚此行。”
“据票务统计,舞蹈节期间有近10万观众走进剧院观看演出,平均每场的观众在1500人次以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说。
文创热销
本届舞蹈节期间,在各个演出剧场入口处,有不少参演机构带来的文创产品和非遗展示,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在《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演出现场外,乌鲁木齐市文化中心大剧院摆出了与剧目有关的明信片、笔记本、冰箱贴、挎包、方巾、发带、画册等18种文创产品。演出结束后,文创展台的商品就被观众抢购一空。
8月1日晚,由新疆和田地区新玉歌舞团带来的《五星出东方》在乌鲁木齐市京剧院进行了最后一场演出。剧场外,和田地区博物馆带来了近10种“五星出东方”系列文创产品进行展示和销售。这些文创产品均是以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为题材进行研发的。“我们最畅销的文创产品就是手提包和方巾,手提包168元一个,《五星出东方》两场下来就卖断了货。”和田地区博物馆工作人员说。除此之外,现场还展示了本地手艺人带来的拓印折扇、面塑、裱画、艾德莱斯绸等非遗项目。
乌鲁木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拓印技艺传承人甄岐国说:“舞蹈节期间,乌鲁木齐市京剧院进行了4场剧目的演出,我也进行了4场非遗产品展示,带来的作品不够卖。仅折扇就卖出了100多把,销售3000多元,还有其他雕版拓印文创作品也卖得很好。”
此外,江苏大剧院在《红楼梦》演出期间举行了纪念章盖章留念活动,还有多场演出以各种形式展示了自己的文创产品。
交流学习
舞台之上,演员舞姿翩翩;舞台之外,大家交流学习,精彩故事频频闪现。
演出间隙,各国艺术家走进新疆国际大巴扎感受风土人情,到新疆博物馆了解历史文化,和新疆艺术界同行切磋技艺,感受中国非遗的无穷魅力,与新疆各族人民共舞共乐……
哈萨克斯坦曙光歌舞团在吐鲁番大剧院演出后,43名演职人员到交河故城景区参观游览。该团演员莫米巴依·达依尔说:“我非常喜欢中国文化,交河故城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历史上,当地人民在这里居住,废弃后留下来这么大规模的城市遗址,十分壮观。”
塔吉克斯坦罗拉国家功勋歌舞团的演员们参观了新疆国际大巴扎景区,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伴奏”下,与新疆本地演员们来了一场“快闪”。该团舞蹈演员穆罗多娃·马利卡说:“没想到新疆的人民很会跳舞,居然把我跳舞的节奏给带起来啦。”
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大剧院Tumor歌舞团的演职人员到昌吉回族自治州,与当地文艺界人士展开关于歌舞、非遗等方面的文化交流。在当地举办的中国社火节目表演中,Tumor歌舞团鼓手阿赫梅多夫·萨尔多尔·阿格扎姆乌戈利跟着当地人敲起了大鼓。“我在歌舞团里就负责敲鼓,不过我们的鼓和中国的大鼓形状、声音都不一样。中国的大鼓声音浑厚有力,我们的鼓清脆响亮、各具特色,应用的场合也不同。”
交流互鉴无处不在,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用舞蹈这一人类共同的语言,续写着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丝绸之路精神。
“第六届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名副其实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会客厅’、促进向西开放和人文友好交往‘连心桥’、讲述中国新疆故事‘新窗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徐锐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