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要跟这个大兔子灯合影”“《三国演义》彩灯上的小人会动”“现在的花灯品种太丰富了,好精致啊”……
2月5日,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里热闹非凡。纱灯、宫灯、走马灯、立体动物灯……来自山西、浙江、四川、福建、安徽等地的非遗花灯、灯彩项目集体亮相,为观众奉上了一场传统花灯艺术盛宴。
17时30分,距离开展还有半小时,展馆外市民游客已经排起长队,迫不及待要跟彩灯合影留念。
市民游客在花灯前合影 陈晨 摄
“小伙子,哪里有电梯?”81岁高龄的邓阿姨精神矍铄,推着助走器,在女儿陪同下特意从北京丰台区赶来看花灯。“敬礼,谢谢你小伙子!”走出电梯,她还不忘向工作人员致谢。邓阿姨告诉记者,她特别爱旅游,退休这几十年,女儿带她去了四大洲的24个国家,就差非洲没去过了。这次元宵节灯会,她十分感兴趣,“元宵节看花灯多有意思啊,这是咱们老祖宗的文化,得好好看看。”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这一天有挂灯、观灯的习俗,故又称灯节。早年间,年轻女子被限制外出活动,只有元宵节这天可以打破禁忌,出门看灯。
市民游客在花灯前合影 陈晨 摄
如今,元宵节赏灯依然受到欢迎。“我是通过小红书知道有灯会的,于是就跟先生一起过来了。”家住北京昌平的市民杜秋平特意穿了一席古风元素的红袍,提着自己折叠的纸质兔灯,在彩灯下拍照格外有意境。
“元宵节就是要团团圆圆,和家人一起出来看花灯,讨一个吉祥的彩头。”北京市民吴女士对《水浒传》主题的花灯印象很深,“选取的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可以在节日氛围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我拍到了很好看的兔兔。”“95后”小邹不时向小伙伴“炫耀”自己拍到的兔子造型花灯。来自浙江的小邹是第一次在元宵节看灯会。他告诉记者,自己在社交平台被新春灯彩活动“种草”,便约上4个小伙伴一起看花灯过节。“这是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周末,我们想一起出来感受北京热闹的节日氛围。”
近年来,在文博场馆里过大年成为一种新时尚。北京市民张晓和妻子平时也有带着孩子逛文博场馆的习惯,元宵节在文博场馆看灯会却是“头一回”。“ 展出的花灯非常精致,也很有艺术感,能在馆里过一个团圆节很开心。”
市民游客在元宵夜赏花灯 陈晨 摄
“元宵节快乐。”展馆外,10岁小学生聂熙桐正举着自制的花灯,与爸爸妈妈还有弟弟一起拍“全家福”。家住附近的聂熙桐虽然往年也有元宵节看花灯的习惯,但是前些天路过展馆时便被造型精美的花灯吸引了。他们一家四口专程在元宵夜来展馆打卡。“很有趣,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花灯,种类很丰富,都是艺术品,我很喜欢。”聂熙桐说。
逛完花灯会,买一盏红灯笼也成为不少参观者的选择。在展馆的售卖摊位前,北京市民李清给两个儿子一人买了一个灯笼,“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我们希望讨个好彩头,祝愿两个孩子在新的一年顺顺利利,学习取得更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