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全国人大代表、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张婧婧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职业教育参与非遗传承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东绣西艺、南瓷北雕”的专业布局。其中,长三角地区聚焦苏绣、云锦等纺织类非遗,开发了“3+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西南地区依托蜀绣、彝族漆器等,建立了“技艺传承+文旅融合”特色课程群;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则构建了“现代陶艺设计+古法烧制”双轨课程。
张婧婧介绍,当前,全国已经建立“三师型”师资结构(院校教师+传承人+行业导师),其中,367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受聘任教,建立大师工作室142个;建成覆盖12个非遗门类的职业教育集团,形成教学转化型、文化扶贫型、数字创新型三类实践平台。
为此,张婧婧建议,构建“三维一体”现代非遗职教体系,通过标准化建设固本、数字化创新提质、生态化发展强基,构建非遗活态传承的职业教育新范式。特别是在数字化生态保护方面,完善制度设计,建立分层推进机制,在国家层面制定非遗数字化发展专项规划;突破技术瓶颈,建设协同创新平台,设立国家级职教非遗数字实验室,开发非遗专用AI辅助系统,实现纹样智能生成、工艺参数优化等核心功能;构建跨平台数字资产管理体系,确保文化资源的标准化存取与安全性流转。在内容层面,借鉴“游戏+非遗”的实践,开发寓教于乐的文化体验课程;在渠道层面,针对不同平台特性定制传播策略;在体验层面,建设虚实融合的非遗主题线路,讲好非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