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压二,二压三,三压四,四从‘一压二’的空白处穿过去……”近日,在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江南驿公共文化空间里,10多位市民游客跟着南京绳结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蒋妍侠传授的口诀,有模有样地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新春吉祥绳结。
挽、抽、拉、调等程序看似简单,实际体验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有人时不时地向蒋妍侠请教。“看到老师轻轻一拉,形状就出来了,感觉非常神奇。”今年8岁的李雷艺如告诉中国旅游报社记者,这次现场体验让她对绳结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我要把自己做好的绳结带回家挂起来!”
“对于不少家庭来说,过年不挂中国结,春节总少了点意思。特别今年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感觉大家对春节的氛围感更重视了。”蒋妍侠说,绳结,一根绳子两个头,却能千变万化。这次做的绳结可以变形为“好事发生”“年年有余”等主题。
南京市民黄谦就是冲着给家中营造年味来参加活动的。“绳结很有年味,以前没有接触过,体验后感觉挺有意思。”她说,近年来社区的传统文化活动越来越多。尤其是春节等传统节日主题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家的文化生活,也让更多孩子们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屋里的市民游客埋头学着绳结,屋外的书法家也是忙得热火朝天,在市民们的围观中,他们手中的毛笔挥洒自如,写下寓意美好的春联和福字送给市民们。“手写的春联年味更足呀!”市民朱女士拿着尚未完全晾干的春联说,亲眼看着书法家写好的春联,很有意义。
据介绍,此次活动是秦淮区“非遗过大年·送福进万家”系列活动之一,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区内12个街道,通过展演、互动和教学等方式,让更多居民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南京市秦淮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希望通过非遗进社区活动,增强居民对非遗的认知和热爱,营造出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随着春节的临近,一个个传承与创新交织、温情与欢乐并存的场景,正在秦淮区的大街小巷精彩上演,传承千年的年俗丰富了市民游客的体验,在现代生活中焕发了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