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慧旅游公众服务实施背景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是一座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和城市文化等为特色的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是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舍由主馆、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重庆宋庆龄纪念馆、涂山窑遗址、重庆三峡文物科技保护中心5个场馆组成。博物馆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17万平方米,展厅面积2.7万平方米,年均服务观众超300万人次。
全馆现有馆藏文物11.5万余件套(单件超28万件),珍贵古籍善本1.8万余册,涵盖23个文物门类,形成了古人类标本、三峡文物、巴渝青铜器、汉代文物、西南民族文物、大后方抗战文物、瓷器、书画、古琴等特色藏品系列。常设《壮丽三峡》《远古巴渝》《重庆·城市之路》《抗战岁月》《宋庆龄与保卫中国同盟文物资料陈列》《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基本陈列》等展览13个,年均推出临时展览20至30个,还有《重庆大轰炸》半景画演示、《大三峡》环幕电影、三峡大坝数字沙盘、互动展示魔墙等四大展示亮点。
近年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指示精神,推动三峡文物更好地保存、展示、研究和传播,让文物“活”起来、传下去。从全面提升文物信息化管理、服务和展示的水平入手,全面开展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智慧化管理平台建设。
二、案例实施内容与效果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智慧管理平台构建了智慧化的观众服务系统,实现精准、智能、多源、互动的模式,重塑观众参观和认知体系,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公众文化自信。结合三维扫描、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虚拟全景技术、互动魔墙展示、数字沙盘,白鹤梁知识图谱等技术手段,提升互动展览展示效果。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实现观众参观提前预约,分时段科学限流,及时掌握观众信息,为博物馆安全开放及大数据分析供了技术保障。
1.白鹤梁水下博物馆VR项目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VR项目,主要以三维扫描数据为基础,通过科学技术将文化创意进行加工,以虚拟呈现的方式,让历史文物和文化遗址原貌复活,再结合VIVE虚拟现实主流设备进行VR互动展示。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VR展示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白鹤梁的由来”:观众穿越回古代,乘船行驶在如诗如画的长江江面,欣赏“尔朱真人成仙”“诗人提笔白鹤梁”等场景。第二部分“伟大工程”:再现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建造过程,场面宏大,令人震撼。第三部分“水下畅游”:观众化身“潜水员”,与水下题刻零距离接触,与长江珍稀鱼类嬉戏。通过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的碰撞、交融,实现古与今、自然与科技的完美结合,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奇妙体验。
图1 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展现水下白鹤梁风貌
2.AR智能导览
AR智能导览系统作为全国博物馆首例博物馆AR导览,为观众提供基于地图的动态导航路线、AR实景方位引导和目标定位。观众在与虚拟世界物体交互中身临其境,提升博物馆游览的趣味性。
3.重庆老地图MR体验
一张晚清时期的地图《增广重庆地舆全图》静静地陈列在三峡博物馆《重庆·城市之路》展厅的一角,展示了重庆当时的城市布局与功能分区,历史信息丰富。三峡博物馆将AR技术和VR技术的混合现实技术(简称MR)应用到了这幅珍贵地图的参观体验中。观众通过HoloLens全息设备,可置身于晚清时期的街道、店铺、码头等场景中,通过人、场景、真实文物、虚拟内容等之间的融合和互动,生动展示文物背后的故事,打造了新颖的交互式参观模式。通过MR全息技术,观众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立体、逼真的场景,充分呈现出老重庆风貌,增强现实事物本身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激发观众接受事物的积极性。
4.三峡大坝数字沙盘
在基于卫星地图和实景照片的基础上进行3D立体模型的还原。采用在白模沙盘上的数字投影、3D打印等先进技术,通过渲染手段、流水和光线特效,演示了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概况、主体结构,尤其是防洪、发电、通航等方面的巨大效益,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图2 观众参观三峡大坝数字沙盘
5.互动展示魔墙
多媒体互动展示魔墙从多维度展示文物信息,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及360°高度还原3D数据,并可同时供多人查询。魔墙多屏展示不断变化和滚动的藏品图片,并自动推荐最受欢迎的藏品。观众可在全高清触控大屏上搜索、点击查看藏品图片,为喜欢的文物点赞,还能查阅同类藏品。参观者还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随时把精美的文物图片下载到自己的移动设备上,把喜欢的文物“带回家”。互动魔墙还集中展示了重庆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信息,方便观众查询、浏览。
图3 多媒体互动展示魔墙
6.智慧旅游参观预约
“参观预约”以控制人流为导向,依托小程序“即开即用,用完即走”的特性,开发了参观预约、票务预定、票务核销、后台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实现网上实名预约、总量控制、分时段分流的预约。
7.白鹤梁知识图谱项目
白鹤梁知识图谱项目利用知识工程、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等技术,开展白鹤梁题刻旧拓典型特征与表达形式研究,对白鹤梁题刻旧拓文物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系统全面采集、加工、融合多来源多维度信息,构建白鹤梁题刻旧拓知识图谱,对拓本进行图像比对,完整展现题刻区域百年来变化过程。
该项目不仅对题刻人物进行关联、延展,增强题刻本身的知识性、故事性和趣味性,改变大众对石刻的生冷印象,构建拓本本身及题刻人物之间的知识链接图谱,形成综合性、立体化的知识网络,还研发了基于知识图谱的白鹤梁题刻学术研究、数字化传播、数字化教育和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文物资源的科学管理、传播和利用,增强白鹤梁题刻的学术覆盖面及学术研究深度,让文物资源真正“活起来”,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
三、实践案例创新点
智慧管理平台观众服务案例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加速智慧文旅产业数字化进程的重要成就,让博物馆服务向智慧化迈进。
一是观众参观体验智慧化。白鹤梁水下博物馆VR以虚拟呈现的方式,让历史文物和文化遗址原貌复活。观众置身虚拟的情境中,来一场“画中游”。通过全息设备,亲历古代重庆的街道、店铺、码头等场景中,深入理解人文历史。
二是文化创新发展智慧化。文化资源借助VR、5G、大数据等技术“活起来”,实现馆内管理与保护、文物价值创新、优化参观体验,从而提升文旅产业有效供给水平,开拓文旅产业发展新空间。
三是增强游览的社交属性。通过互动,让观众更有参与感,白鹤梁水下博物馆VR、老地图·老重庆 MR体验、白鹤梁知识图谱等多项服务,以趣味化的形式释放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深厚的文化底蕴,用公众喜闻乐见的数字化形式让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传统文化“活起来”。
四是推动技术与智慧旅游的深度融合。智慧管理平台将进一步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VR等技术与智慧旅游的深度结合,实现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的全方位提升。
智慧服务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未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将继续深耕博物馆智慧化服务建设,通过“博物馆+互联网”“博物馆+大数据”“博物馆+智慧化”,让科技与文化融合,让传统与未来相遇,最终实现设施智能化、数据融合化、管理高效化、服务精准化、安防协同化的智慧博物馆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