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少林寺,大家第一个反应一定是河南的嵩山少林寺,因为当年李连杰主演的同名电影蜚声海内外。少林寺区别于其他寺庙的特别之处在于禅武双修,且有南拳北腿之分,也就是嵩山少林寺和南少林。
大唐之初,少林十三僧因为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封赏命名为僧兵,准许嵩山少林寺在全国各地建立十座分寺。
福建莆田南少林寺的前身为“林泉院”,在北宋时达到鼎盛,占地约三万平方米,有僧人500多名,传播禅武文化,影响南中国习武风气,形成南少林拳,与北少林的腿功一起誉称“北腿南拳”。
由于卷入反清复明运动,南少林寺被迫中断了两百多年。直到上世纪80年代,莆田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这座湮灭了几百年的寺院遗址,发现了刻有“僧兵”“诸罗汉浴煎茶散”等文字的北宋石槽,于是正式确定此地为南少林遗址,于1998年重建落成莆田南少林寺。
2006年12月,南少林寺正式接纳广化寺方丈管理,成为两寺院共同统一体制。由中国佛教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南少林寺”寺名。而所谓两寺院,其中之一指的是毁于清初的林泉院寺。从种种迹象表明,它像极了康熙年间火烧南少林的旧址所在。
南拳是中国武术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上百个拳种,大多传承自南少林寺。其总的特点是以形为拳,以意为神,以气催力,朴素明朗,拳势激烈。南拳发力时腿腰臂指要贯穿一气,力求畅达,或因势发出喊声,以气之运动辅导各种动作的变化,故有“吐气须开声”的说法,是“气与力合”的一种体现。
据悉,1000多年来,南拳功及其承载的禅武文化广泛流传于福建、广东、湖北、湖南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亦伴随华人足迹经由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流传至海外,在东南亚、美洲、大洋洲等地区落地扎根,南少林由此被世界南拳各派尊奉为“南拳祖庭”。
新时代以来,南少林寺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坚持愿行合一理念,推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助力民心交融与慈善互济,续写着南少林禅武文化传承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