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既提出“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又提出“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在扩大内需、释放消费潜力的背景下,当“旅游+”碰上“科技+”,一场深刻的化学反应也就水到渠成地发生了。
近几年,裸眼3D、5G、AR、VR、大数据、元宇宙、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等新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应用逐渐深入,而各类景区也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拥抱新科技:杭州西湖景区推出AI语音助手,可以实时回答游客问题,提供天气、交通、门票等信息;敦煌莫高窟利用AR还原壁画色彩,结合AI讲解历史背景;上海海昌海洋公园推出超过150台机器人提供导览、餐饮配送服务;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利用“5G+XR(扩展现实)”技术打造苗文化元宇宙文创项目……
这既是大势所趋,也是一场双向奔赴:科技需要找到新应用场景,旅游需要找到新体验方式。
显而易见,景区加强科技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能提升管理效率,还能丰富景区产品供给、培育创新业态,特别是打造差异化体验,吸引新一代科技敏感型游客。
值得提醒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景区不能“为科技而科技”,完全成了一种形式主义或者就是为了蹭点流量、凑个热闹,这就南辕北辙了。景区要确保技术真正用来解决游客的需求和痛点,进一步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景区拥抱新科技,是个技术活,需要有深远考量和精心布局。比如,智能客服与个性化推荐、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撑、沉浸式体验升级、构建智慧管理平台等等,都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客制宜。以引入机器人应用这个小切口来说,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需要分层分类分级推进。从景区应用场景来看,大致也可分为服务型机器人、应急安防型机器人、娱乐互动型机器人等。服务型机器人可以配置导览机器人、配送机器人、清洁机器人等,应急安防型机器人可以配置巡逻监控机器人、救援机器人等,娱乐互动型机器人可以配置景区IP表演机器人、游艺互动机器人等。
当然,景区在条件不成熟、资金不充沛的时候,科技应用可以分阶段分步骤落地,比如优先在票务、导览、安防等痛点领域试点,再逐步扩展至全场景,同时要高度重视游客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